北欧芬兰岩石教堂纪实摄影之三

大众摄影田苏明

<p class="ql-block">  芬兰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正式名称为坦佩利奥基奥教堂,是赫尔辛基最具标志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它以独特的自然融合设计和创新的建造方式闻名于世,被誉为“岩石与光的交响曲”,同时承载着芬兰人对自然、宗教与现代性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建筑历史:从竞赛到革新</p><p class="ql-block"> 岩石教堂的诞生源于1961年的一场建筑竞赛。当时,赫尔辛基市中心的Töölö区需要一座新教堂,而选址恰好是一块裸露的花岗岩山丘。建筑师蒂莫·索马莱宁(Timo Suomalainen)和图奥莫·索马莱宁(Tuomo Suomalainen)兄弟提出了“将教堂嵌入岩石”的大胆方案,在保留自然地貌的同时创造神圣空间。这一设计不仅赢得竞赛,更颠覆了传统教堂的建造逻辑。</p><p class="ql-block"> 施工始于1968年,采用爆破与手工开凿结合的方式。工人们从岩石内部掏空空间,保留了约80%的原始岩层,形成直径24米、高13米的椭圆大厅。教堂顶部由100根放射状混凝土梁支撑,梁间镶嵌玻璃天窗,形成直径20米的铜质穹顶。穹顶由22公里长的紫铜线手工锤打而成,历经数十年氧化,逐渐呈现出独特的淡蓝色光泽,宛如悬浮于岩石之上的“飞碟”。</p><p class="ql-block"> 教堂于1969年9月竣工,尽管初期因“过于激进”引发争议,但很快凭借其创新设计和声学效果成为国际焦点,连续三年荣获“全欧最佳教堂建筑设计大奖”。</p> <p class="ql-block">二、建筑设计:自然与神圣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岩石教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让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师刻意保留了开凿时的钢钎痕迹和裸露的花岗岩肌理,岩壁上的裂缝甚至被巧妙转化为排水系统,水滴顺着岩石流入地下沟槽,形成自然音效。教堂内部未使用任何装饰性材料,粗糙的岩石与光滑的混凝土、铜质穹顶形成强烈对比,营造出质朴而震撼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声学奇迹:未经修饰的岩壁成为天然扩音器。指挥家帕沃·贝格伦德(Paavo Berglund)和声学工程师毛里·帕尔约(Mauri Parjo)建议保留岩石原貌,因其凹凸表面能散射声波,使教堂音效达到音乐厅级水准。如今,这里不仅是礼拜场所,更是举办古典音乐会的热门场地,管风琴(3001根音管)与岩石共振产生的混响被誉为“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三、文化意义:现代性与传统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岩石教堂不仅是建筑杰作,更是芬兰文化身份的象征。它打破了北欧路德宗教堂的传统形制,以极简主义诠释宗教精神,体现了芬兰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现代性的拥抱。教堂落成后,其形象被印上邮票、制成纪念品,甚至成为芬兰国家旅游局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9日大众摄影4897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