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涯十八年】(22)干 部 统 计

先锋(一池清泓)

<p class="ql-block">文 / 图: 先锋(一池清泓)</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863230</p> <p class="ql-block">  干部统计,在干部部门属于调配干事的职责。我刚到干部处时,这项工作由老干事张士安负责,他调离后,便将交给我了。干部统计是干部部门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所辖单位干部的核心信息——涵盖人数、职务级别、出生年月、入伍时间,文化程度以及调进调出、提拔任用、离休退休、转业病故等动态信息,精准填报至各类表格,向上级干部部门汇报。这些数据关乎部队干部实力,属绝密级别,容不得半分差错。</p> <p class="ql-block">  统计报表分月报与年报两类,复杂度天差地别。月报相对简单,只需各单位每月月底,将干部实际人数、入伍时间、职务级别、文化程度及当月人员变动情况,整合填报至一张表格上。各单位上报后,逐一审查汇总,便可按时上报。</p><p class="ql-block"> 年报则堪称“精细活”,一套报表足足60多页,涉及几百个统计项目:干部职务要从排职覆盖到军职,入伍时间需区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每个年限,且每个时期的入伍人员与对应职级要精准匹配;各职级干部的学历,从大学本科、专科、中专,到高中、初中、小学、文盲,也要与职级一一对应;此外,干部个人籍贯、家庭成分、本人出身等信息,同样不能有丝毫差错。更关键的是,提拔任用、调进调出的职务、时间,都必须一清二楚。最复杂的是报表页与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做到严丝合缝、准确无误。</p> <p class="ql-block">  年报统计需集中开展,流程格外严谨。一是电话通知各师级单位提前做好报表初稿;二是确定时间后,各单位派专人来集中办公;三是先交叉检查彼此报表的准确性;四是确认无误后,再按页码分工汇总。可往往一个单位的一组数据出错,就会导致整体汇总数据对不上,报表间的逻辑关系也随之失衡,这样还要从头排查,认真核准。</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计算机辅助汇总,全靠人工操作,计算工具就两样——直尺和算盘。汇总时,先把每页相同统计项的位置折叠对齐,铺在一起用直尺压实,再用算盘逐行累加得出总数。哪怕只是看错一个数字,之前的所有功夫都白费,只能推倒重来。外人看统计像是“填表格、算数字”的简单活,可若不摸透报表背后的内在逻辑,即便知道数据错了,也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问题根源。</p> <p class="ql-block">  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武汉军区撤销,省军区司、政、后机关接收了不少武汉军区机关分来的干部,干部处也新来了一名干事,接手分管调配工作。这位干事原是军区文工团的演员,平日里跑龙套、翻跟头,人既精干又聪明,路子也广,可对干部工作的业务,尤其是复杂的统计工作,却是一窍不通。1986年的年报统计,按职责本是他的任务,处长却最终安排我来承担,只要求汇总完成后,由他去参加广州军区干部部的年报统计会。</p> <p class="ql-block">  在军级单位集中交叉审核阶段,我们报送的两张报表出了问题。广州军区干部部调配处负责统计工作的干事梁跃嘉,让我们的那位干事检查修改,可他对着报表看了半天,始终一筹莫展,根本找不出错在哪里。于是,他只好打电话回单位求援,处长随即让我紧急赶往广州“救火”。</p><p class="ql-block"> 干部统计工作向来有三个硬要求:一是时间紧,不能耽误大军区整体汇总进度;二是数据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三是保密级别高,报表属绝密文件,按规定报送时可乘坐火车软卧包厢。为了抢时间,政治部主任特意特批我坐飞机去广州。要知道,当时部队有明确规定,只有团职以上干部才能乘坐飞机。这次破例,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p> <p class="ql-block">  飞机一到广州,没敢多耽搁,直接赶往广州军区长城宾馆。我拿到报表一看,就找出了问题症结:原来是两张分表中,干部职务与入伍时间的信息对不上。而这两张表,正是此前统计时由军分区干部干事汇总的,最后上报前,我没能来得及复核,才出了纰漏。问题找准后,我花了两个小时,将整套60多页报表逐一检查、复核、修正,确保所有数据与逻辑关系都准确无误。最终,这份报表没有再经额外审核,便直接进入了大军区的整体汇总,且全程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当晚,干部部梁跃嘉干事特意为我风尘仆仆赶来救援设宴致谢,此前我们的那位干事还给我敬了三杯酒。就是这位干事,后来又当上了省军区干部处长。(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