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成同学的青藏缘

庞岩

<p class="ql-block">上个月9月19号,北京大学环境中心举办了一场特别隆重的活动——庆祝85级硕士研究生入学40周年返校团聚。这一届学生之所以格外有意义,是因为他们是该中心在1985年成立时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久久八一——北京大学1981级毕业40年庆祝大会”举行,来自22个院系的500余位1981级本科生校友重聚校园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在环境中心85级返校同学聚会晚宴上,我见到了自然地理专业的于子成同学。他当天是专门从拉萨飞回来——当时他正在西藏做野外工作。我们上次见面还是2018年他们毕业30周年返校的时候,不过那次太匆忙,没来得及了解他的近况。我知道他北大硕士毕业后去了美国深造,之后一直在那边发展。这次聊天才知道,他已经回国,现在是东北师范大学长江特聘教授,也算是回到了家乡长春。后来我仔细查了一下他的工作,发现确实非常厉害,有不少突出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于子成2025年9月返校留影</p> <p class="ql-block">子成同学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泥炭地、古生态与环境变化。他的工作,就像是解读地球的“历史档案”,帮我们理解自然如何调节气候,以及人类该如何与地球和谐共生。你可能想象不到,看似普通的泥炭地,其实是地球上极其高效的“碳捕手”。它们能通过千百年的植物生长与堆积,将大量二氧化碳锁定在土层中,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子成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泥炭地碳动态的历史机制与概念模型,指出温度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可能是控制万年以来泥炭地碳循环的关键。这项开创性的工作,让我们对地球历史气候如何影响泥炭地有了全新认识。为了从全局视角看清问题,子成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带领团队绘制了国际上首幅全球泥炭地分布图,并建立了庞大的泥炭地属性数据库。通过这些工作,科学家们得以更准确地估算全球泥炭地的碳储量,评估它在全球碳循环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备受重视,多次被联合国气候变化报告及全球环境评估引用。</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他将研究重点带回了国内,在长白山、大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深入开展工作。而现在,他正聚焦于一个与我们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课题——黑土地。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它的肥力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饭碗。子成的团队正在深入研究生态环境要素对黑土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希望揭示其肥力维持的秘密。这项研究的目标非常明确:为科学提升黑土地地力、实现黑土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子成这辈子会跟青藏高原结缘分,好像很早之前就埋下了伏笔。他大学读的是自然地理,仿佛注定要跟这片土地结缘。1987年暑假,他读研二年级,居然拉上三位法律专业的同学——其中一位女生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一起闯青藏高原探险。要知道在那个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宽裕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只是心里想想,真敢行动的没几个。可他们四个,就这么出发了。他们有个“不讲理”的原则: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找在当地做官的校友帮忙。第一站西宁短暂停留,果然有校友——不管认不认识——都伸出了援手。接着他们坐火车到了格尔木,那是铁路的最后一站,准备从那里转陆路进西藏。到了格尔木,他们还真不客气,直接去找了校友刘市长(中文系78级)。不仅蹭吃蹭喝,还“得寸进尺”地问能不能弄几张免费车票去拉萨。刘市长很热心,留他们多住了几天——其实他也有个打算:市里正要上几个用水量大的厂子,想请这几个学环境的学生帮忙评估一下当地的环境承受力。同时也等等从拉萨返回的军车回程时顺便捎上他们。</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正巧团中央书记处的刘延东书记也来格尔木考察,刘市长还邀请他们一起参加了接风宴,后来还一块儿去了海拔四千多米的昆仑山观光。</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987年7月,左起:刘市长、刘书记、张晓莉、王立建、于子成、张小农(前坐地者)</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张晓莉与后与于子成结为伉俪的王立建。</p> <p class="ql-block">他们四人一直等到八一建军节,军车回来是为建军节活动,短期还没有返藏的车。刘市长就让民政局局长给他们弄几张免费大巴票。局长挺为难——这票怎么报销呢?后灵机一动,用“遣返流亡人员”的名义,把他们四个送上了车。</p><p class="ql-block">这还没完。到了拉萨,他们又找了在公安厅工作的法律系79级校友孙凤鸣(在藏工作24年)还有一位现已身居要职的中文系79级校友胡春华学长(时任西藏饭店副书记兼人事部长),还有中文系81级校友,女作家央珍,这几位可没少麻烦人家。胡学长请他们在家吃了顿午饭,饭后出了门孙凤鸣表示不满,说胡老弟也太“抠”了,居然只用午餐肉罐头炖白菜招待大家……。</p><p class="ql-block">这些回忆还是很有趣的,完完全全是一段真实的亲身经历!子成同学的青藏缘(爱情和事业)他的工作可以生动地告诉我们:从解读万年的地球历史,到守护我们脚下的沃土,理解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2018年6月15日,应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发虎院士邀请,美国里海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于子成博士访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并作了题为“Dynamic of Peat-Forming Frontiers in the Arctic, Antarctic and Tropical Andes”的学术报告。</p> <p class="ql-block">文中提到的校友孙凤鸣与藏族女作家央珍校友均不幸于五十岁出头病逝。其中孙凤鸣,曾因严重的高原心脏病于2007年调回家乡内蒙古工作,后于2015年2月病逝,享年53岁。</p><p class="ql-block"> 2025一10一30</p>

校友

泥炭

子成

黑土地

他们

于子成

孙凤鸣

返校

工作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