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五十载,今日回俄窝

一叶舟

作者:一叶舟(宁治军)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我携子同行,重返那离别五十载、魂牵梦绕的俄窝村,心中满是期待与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八点,我们从什邡启程,沿着绵茂路一路前行,直至扎窝镇。抵达时已是下午三点半,我拿出手机,导航显示俄窝村还有六公里的山路。这段山路虽不算长,但路况颇具挑战:狭窄且曲折蜿蜒,开车时需格外小心;若是阳光直射,迎面而来,更是让人难以看清前路。然而,这六公里的山路,我们仅用了三十分钟便顺利抵达。下午四点,我们终于踏入了俄窝村的怀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车后,眼前的景象让我感到几分陌生,记忆中的轮廓已难以寻觅。我随意选择了一条小路,向高处攀登。未走几步,一座新修的庙宇映入眼帘。听闻曾来过俄窝的朋友提起,这座庙宇建在原村小学的上方,心中顿时有了方向感。沿着小径继续前行,只见菜地里,七八位村民正忙着采摘红油菜头。我快步上前,与他们热情地打招呼。初时,他们并未认出我,我便自我介绍道:“五十年前,我曾在这里当过知青。”听闻此言,有人恍然大悟,告诉我当年知青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他们指引的方向,我来到了一片开阔地,一个球场映入眼帘。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认出这就是当年晒粮食的晒坝。在晒坝上,我遇见了一位帅气的男子,上前一问,竟是现任村支部副书记泽让。他的父亲龚布,也曾是村里的干部,担任过书记一职。泽让对当年知青下乡的事情了如指掌,甚至能叫出我们四位知青的名字。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委会,这里正是原村小学的位置。泽让简要介绍了俄窝村如今的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他又带我们前往新修的寺庙,拜访了几位正在转经筒旁虔诚祈祷的同龄人。其中,一位名叫加阿满初的老人,一见到我便叫出了我的名字。刹那间,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我想起了当年劳动间隙,那些与我们一起疯玩、欢笑的藏族小伙和姑娘,她正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泽让书记还带着我们拜访了几位当年用马匹载我们上山的村民。重逢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激动。我们畅谈往昔,共忆那段难忘的岁月,情谊深厚,让人感慨万千。此行俄窝,真是不虚此行……</p> 去俄窝村沿左侧小路上山 <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崎岖不平,弯弯曲曲。</p> <p class="ql-block">红油菜地(沿右小路下山到沟底是用水磨磨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住的位置(插红旗的房子)</p> 新修在学校上方的庙宇 <p class="ql-block">原来用连杆脱粒、晒粮食的坝子</p> 原晒坝 和现任支部副书记泽让合影 原村小学位置 转经筒的第二位叫阿满初 <p class="ql-block">原生产队长拉茸的房子</p> 下山时的照片 <p class="ql-block">民宿康珠家,待人真城,服务周到实惠。</p> 新扎窝镇人民政府图片 晚上散步寂静无人 <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