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风光:乔家大院(上)

海春居士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是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这是“乔家大院”大牌楼。</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3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大牌楼背面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走过大牌楼,左右两侧各有一群雕。左侧为《拉骆驼》。山西地近塞北,晋商发迹之初,大都经历过凭借驼队穿草原、走戈壁的艰难跋涉过程。乔家发迹始祖就是一个拉骆驼的苦力,“天道酬勤”是不朽的格言,当年在一路驼脚窝中洒下的血汗和泪水,为后来乔家的开拓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右侧为《走西口》。走西口是一段山西人的辛酸史,成功者固然有,但葬身异域、尸骨无归者何止万千。</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入口前广场右侧有一群雕《四世同堂》,是根据乔家当年的一张老照片创作的,再现了当年乔家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从景区入口到乔家大院大门之间是新开发的广场花园,主干道为乔家名人大道,两侧是一组反映乔家历史故事的雕塑群。</p>   乔家祖上最初靠经营豆腐坊起步。 <p class="ql-block">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外打拚除了谦和谨慎,与人为善,还必须广结善缘,多交朋友,才可以打开一片适宜生存的小天地。乔家始祖贵发就是因为结识了邻县的朋友秦某,两人同心共德,勤奋互勉,由佣人而逐渐有了自己的独资事业,成立了“广盛公”,拉动了整个包头经济的与日俱增,并有了“先有广盛公,后有包头城”的历史口碑。</p> <p class="ql-block">  乔家在“广盛公”基础上,增设了“大德兴”、“大德诚”茶庄,与俄蒙人的生意日益兴隆,获利倍增,成为万里茶道晋商中的一支劲旅。</p>   在茶庄基础上,继而开设“大德恒”、“大德通”票号,不仅方便了自身商业的运转,也吸引了外商与官府的投资往来,形成了“汇通天下”的局面。 <p class="ql-block">  乔家尊师重教,开办私塾,为家族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p>   乔氏经商以“信”为重,其次是“义”,然后才是“利”,这是乔家的“商训”。   乔家致富之后,未忘报效社会。光绪三年全省灾荒,饥民遍野,乔致庸广设粥厂,救济灾民。三儿景俨通晓医术,常为乡人无偿医治,乡人受惠良多。清庭当局也给乔家封赠嘉奖,载入史册,以表其赈灾之功。   “甲午”海战后,外商渗入,每以不平等手段对我商界横加侵夺干预,晋商中精英人物,面对强权据理力争,挫败外商与官府勾连,使外商拒傲气焰不得不屈服于商团的强大威力之下。   “庚子”之乱,慈禧率两宫仓惶出逃。行至祁县,乔氏以国体为重,也涉及自身利益,主动安置行宫,并筹借白银30万两。   清朝末期,乔家为维护工商资本家的利益而组建了商会,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各行各业的关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沟通信息。同时组织工商界为地方办公益事业,为商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组雕塑上的人物是乔贵发夫妇及其三个儿子:全美、全德和全义。   这组雕塑上的人物是乔家的新派人物乔映霞等。   在广场上,很远就可以看到乔家大院内最南端的“望楼”。   乔家大院入口前有一大照壁,照壁正中是一个硕大的“福”字。   在距照壁约三十米的地方,可从照壁上方看到后面院墙门楼上的《福种琅嬛》牌匾。这块牌匾是乔家最值得自豪和最有价值的一块,是光绪四年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   照壁的背面是“百寿图”,100个篆体寿字100种写法,无一雷同。两侧篆体楹联:“损人欲以覆天理,续道德而能文章”出自清代名臣左宗棠之手。百寿图上方的“履和”二字,出自“端详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养太和”一句,彰显着乔家主人的中庸思想。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座西面东,城门上方镶嵌青石横额“古风”二字。 <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题写的楹联。上联为“子孙贤族将大”。</p> <p class="ql-block">  下联为“兄弟睦家之肥”。</p>   进入大门后是一条约80米长的甬道,将乔家大院的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院。北院房屋高大,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南院房屋相对略低,是晚辈居住的地方。这是甬道西尽头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   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第一大院门上匾额为《大夫第》。 <p class="ql-block">  步入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松鹤延年”砖雕照壁。照壁既是古民宅的装饰,也有镇宅避邪之意。</p>   穿堂门厅。 <p class="ql-block">  第一大院是乔家最早的庭院,也称“老院”。</p>   老院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乔贵发之三儿子,乔致庸之父乔全美所建。正房是一个二层小楼,二楼上有窗无门,名为“统楼”,上方牌匾《为善最乐》正是乔家老爷的座右铭。正房是会客厅,东西厢房是书房和卧室。   会客厅是主人接见宾客的地方,三面靠壁处各有方桌,呈品字形排列。四壁挂满条幅横幅,入门处有衣帽架,各墙角均设有盆景花卉架。   会客厅的墙壁上挂有刘墉书写的对联:“闲观世事如修史,多见通人始信书。”   这是乔致庸的居室、书房兼客厅。乔致庸是“在中堂”的创立者,也是乔氏发迹后达到鼎盛期的掌家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伯兄抚养成人。   乔致庸嗜读善思,筹谋有方,守旧而不固执,执礼谨遵祖训。待人忠厚,处事圆融,多行义举,广结善缘。对家人则约束甚严,戒奢华,戒声色犬马之娱。亲定家训,广购史册教育儿孙。居家崇尚俭约而宴宾客不吝惜钱财,极尽丰厚。晚年好静养仍读书不倦,案头常备朱墨二色。乔致庸命硬,一生六取皆先他而去,享年八十九岁,所生六子亦唯留一子为其送终,余均比他早亡。因其赈灾有功,清廷曾旌表“举悌弟加五级赏戴花翎”,死后并加封二品职衔。   偏院中设有乔家男子私塾。门罩上悬《会芳》荷叶匾,门楣上书“百年树人”四个大字。   乔家历来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开始以四书五经为主,后逐步加设数理、英语。   乔家专门聘请省内一些名流前来任教,最多时高达五位,各有分工。乔家对私塾老师的酬金远高于公立学校教师,而且平时生活起居待如上宾,并配有专伺书童佣仆。   从这里启蒙走去出的子弟改入新学制的即有大学生十七人,其中远赴欧美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者二人。   在第一院两边的厢房中,展出了乔家严格的家规、家风、家训。还有许多告诫家庭成员如何做人处事的牌匾和条幅。 <p class="ql-block">  乔氏家规“六不准”。</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乔家整整富了五代,而且最后的衰败也是由于战乱和国运衰败等不可抗的大环境所致,并不是经营不善或出了什么败家子。是什么使得乔家兴盛了那么久,这些严苛的家规、家训以及由此培养的家风就是答案。</p> <p class="ql-block">—THE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