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之二:周庄,我梦中的水乡

剑客

<p class="ql-block">  《乐游》乃振华先生游记结集。先生秉性醇厚,案牍生涯中勤读善著,闲时以读书、游历、写作为乐。</p><p class="ql-block"> 先生履痕遍华夏,自江南水乡至名山大川,自红色圣地至文化古迹:周庄双桥映碧波,沈厅张厅藏旧韵;黄山四绝夺天工,莲峰云海入画屏;石林嶙峋显造化,阿诗玛石诉传说;更访殷墟甲骨、孔府礼乐,探古田军魂、小平小道,于山水间寻人文幽微,于胜景中思资源护持。</p><p class="ql-block"> 其文辞典雅,引诗援典,兼含桑梓眷恋与家国情怀,如品香茗回甘,似听古曲绕梁。值世风趋疾,此书恰为心灵栖所,导读者暂避喧嚣,随先生笔端领山河之秀,品千年文脉之厚。</p> <p class="ql-block">周庄,我梦中的水乡</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演员江珊女士的音乐电视《梦里水乡》那温婉、优美的歌声和恬静、诗意的画面里,喜欢上江南水乡的;我是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著名油画《故乡的回忆》那水乡古镇的古朴、典雅的美景中,了解“天下第一水乡”周庄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久久伫立于窗前,手捧一杯春茗,仔细聆听《梦里水乡》那极具江南韵味的优美旋律;我曾静静地坐在沙发,浅酌一杯红酒,慢慢品味《故乡的回忆》画中那隽永的江南水乡意境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石拱桥、石板桥,横卧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上,默默地审视着水中的木船、桥上的游人、岸边的酒肆茶楼;石路旁、石阶上,镌刻下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沧桑岁月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斑驳的石墙、沉郁的木阁楼,留下“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故事和“新桃换旧符”的历史篇章;绽放的桃花、摇曳的垂柳,搅动一泓春水,使古朴的水乡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使我感受到淡淡的乡愁,缭绕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之中。于是,周庄在我的心目中也就随着《梦里水乡》和《故乡的回忆》的印记,成为朝思暮想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丙寅孟春,终于有幸一睹周庄的“庐山真面目”。此时正是“暮春三月霏霏雨”的季节。进入周庄,便像进入了明清时期丹青水墨的世界。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玉带穿桥、石板牵舍,古朴幽静、清丽婉约,如同一片片荷叶漂浮在苏沪之间稠密的水网之中,更以其旖旎的江南风光、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的建筑风格、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被誉为“集中国水乡之美”的“东方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周庄之名源于北宋周姓迪功郎。周庄,原名贞丰里。1086年(北宋元年),从九品官员周姓迪功郎在此经农设庄,捐建全福寺,民众感其恩德,改“贞丰里”为“周庄”。元代沈万三迁居后推动商贸繁荣,明初正式称“周庄镇”,清康熙年间定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周庄的建筑赫赫有名。据说在周庄现存的近千幢建筑中,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约占 60%,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堪称典范。在这些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沈厅。这是游人必看的代表性建筑,我们也不能免俗,跟着导游,一览沈厅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沈厅,是富甲一方的富豪沈万三的宅院。这是一座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占地 2000 多平方米的大宅院,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共有大小房屋 100 多间,分布在 100 米长的中轴线两旁。</p><p class="ql-block">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p><p class="ql-block">1742 年(清乾隆七年)建成,整座院落布局为“前厅后堂”,建筑风格在江南</p><p class="ql-block">富庶人家的宅院中比较常见,不同之处是依然保存完好的水墙门和石河埠</p><p class="ql-block">以及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  说到沈厅,就不得不说沈万三。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商人,是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起家的超级富豪。</p><p class="ql-block"> 当年,周庄是商品贸易和流通中心,沈万三利用水路之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赚取了巨大财富,成为田产遍天下的江南第一大户、全国首富。据《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这里说的“通番”就是国际贸易。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周年镇志·卷二》记载:“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庄也因为有了沈万三,才“以村落而辟为镇”,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沈万三,曾经在朱元璋的威逼利诱至下,出资三分之一帮助明朝建设了南京城,足见其当时的经济实力。</p><p class="ql-block"> 距沈厅不远处便是张厅。张厅的规模略小于沈厅,虽无沈厅的豪华,但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张厅,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给张姓人家后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占地 1800 多平方米,前后七进,房屋 70 余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旁小河穿屋而过,三面临水,高低错落,青砖黛瓦朱窗,映照着绿水垂杨,影入池,春如画。张厅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后院悄然引进一支细流,正中围拥出一泓清水,又让其悄然穿院而出,形成“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步街”,这个名字是形象的比喻,因为这条街只有一步宽!这条窄窄的街巷上游人摩肩接踵,两旁排列着鳞次栉比的店铺,出售土特产品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游完沈厅、张厅和一步街,我们乘坐乌篷船,游览被称为“周庄绝胜处”的小河,感受“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别样景色。周庄的水路和小巷一样稠密,我坐在别具水乡特色的小船上,摇曳于窄窄的河道,缓缓地从一座座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石桥下穿过,细细地欣赏这优雅别致的江南小镇,听着船娘的吴侬软语和江南小曲,看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和旅人游客,感受江南水乡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江南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小船划到一处“丁字河口”,头上就是著名的双桥。这里是银子浜和南北市河的交汇处,世德、永安两座石桥联袂而筑,交叉相连,组成双桥。双桥建于明代,一座为南北走向,一座是东西走向,桥身一长一短,桥面一横一竖,桥拱一方一圆,纵横相通,石阶相接,桥头相连,互成犄角,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别具一格,透着水乡的古朴和江南的细致。连在一起的双桥,悠然地卧在水面之上,显得十分别致,最能体现古镇神韵。长桥边突出的石块如同钥匙的齿,看上去就像一把古代的钥匙,故又称“钥匙桥”。</p><p class="ql-block"> 周庄的古桥众多、比较特殊、比如著名的是双桥、富安桥,还有贞丰桥、太平桥、全功桥、福洪桥、普庆桥、通秀桥、梯云桥、隆兴桥、报恩桥、蚬园桥、青龙桥等。之前坐在双桥上,闻着阵阵扑鼻的酒香、茶香以及万三蹄膀浓郁的肉香,听着“扑通、扑通”的划船声由远及近,穿过长桥桥洞,再飘然而去。微闭双眼,细细品味那种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实乃一件乐事!而在船上观桥则更为身临其境,自然与坐在桥上观桥有些不同,更具另一番韵味。</p><p class="ql-block"> 周庄的人更有趣。从表演节目的阿公阿婆,到行走在石板路上的仪仗队,还有那一边撑船一边唱着小曲儿的老船娘,踩着纺车的织女,埋头刺绣的绣娘,抚琴演奏的琴娘,制作宫灯的灯娘,制作扇子的扇娘,绘画售画的画娘……“姑苏十二娘”的风韵尽显。当然,还有路边摆着“阿婆茶”小摊的阿婆、画鼻烟壶的匠人、治印的街头艺人,他们泛着红光的脸上一直挂着亲切的笑容,和他们聊天,像是遇到了家人一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p> <p class="ql-block">  钟灵毓秀的周庄,是一串温婉动听的歌谣,是一朵悄然绽放的莲花,是一幅清丽素雅的水彩画,是一曲清丽悦耳的琵琶曲,是一只摇曳于碧波之上的乌篷船,是油纸伞下优雅端庄的俏佳人……美的醉心、美的撩人。</p><p class="ql-block"> 我曾到过绍兴的乌镇,同为江南水乡,乌镇有着太多人工雕饰的痕迹,好在有鲁迅先生浓厚文化底蕴的衬托。但是周庄,却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典雅,想象周庄在陈逸飞来到之前的恬静素雅、古朴清幽、婉约多情、原始幽静,生长在这儿,安家在这儿,有幸常驻这儿的人们,该是何等的幸运、幸福和安逸。可惜,如今这种清幽与宁静因为有了太多的游客、有了太浓的商业气息而变得稍显喧嚣、嘈杂,实在是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如何既保持古镇的自然风光、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又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探索的一大课题。</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游记《乐游》,城市史话《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著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