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6)阿拉尔

高京林

2025年9月15日。 库车到和田要走国道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行程658公里。按我们边走边玩的习惯,可能需要10~12小时,一天走下来很紧张。<br>库车和田之间有一个阿拉尔市,距离234公里。阿拉尔到和田450公里,其中真正的沙漠路420公里。所以,先到阿拉尔站一站,第二天再去和田就成了大多数自驾者的首选。 从库车出发一下就进入了沙漠,但这只是塔克拉玛干的边缘。路上有杨,但稀稀落落的这儿一颗 那一棵。路边的沙地上是干草插成的固沙方格子,它们围成一米见方的空心围挡,一个连着一个满满的铺在公路的两边。这是中国人的固沙智慧,简单、高效。<br>天很阴,风卷着细沙在空中飞舞。天气预报一直是沙尘暴,多少天前就是,多少天后还是。 《图》库车南缘 《图》库车阿拉尔之间是沙漠 《图》库车阿拉尔之间是沙漠 《图》固沙的草方格 5个小时后到达阿拉尔市,入住南泥湾大道上的星程酒店。<br>阿拉尔市面积7241平方公里,人口52.1万(其中汉族占90%以上),兵团农一师驻地,自治区直辖市。与石河子一样,也是师市合一的城市。农一师是359旅的老班底(与农四师72团谁是正根我也说不清楚)。所以市里有一条叫南泥湾的大街,还有一座叫359旅屯垦纪念馆的建筑,整个城市都是中原的建筑风格。 《图》359旅屯垦纪念馆 《图》359旅屯垦纪念碑 这里是塔里木河的发源地,一条大河从城市里穿过。据说当年就是寻着塔里木河才找到了这块地方安营扎寨的。<br>农一师阿拉尔市在兵团中算实力较强的,它的人口占全疆兵团人口的13.6%,GDP占兵团的11.6%。它是王震的嫡系,应该做的不错。 《图》兵团的住宅小区 农一师成立伊始就开始找水,当年3次沿塔里木河深入沙漠腹地找水,差点丢了多少条命。<br>1950~1980年代他们在塔里木河、阿克苏河上游两岸共修建5座水库、7条干渠、5座大坝的闸口,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水渠网。各级灌溉渠道总长9363公里,配套建筑物12650座,各级排水渠道总长9775公里。另有256.72公里的防洪堤坝。利用这些渠网,开垦了5个垦区,渠灌面积达到了255.11万亩。 农一师初建时有6300余官兵,1960年代末发展到了20余万人。其中1961~1966年期间共吸纳了46754名上海青年,占同期来疆的48%。比起同期进疆的山东、河南等地青年,上海青年的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其中1.8万人有初中以上水平,近万人有高中、大学文化水平。<br>上海青年在农一师的职业分布为:<br>农工:74%;机务工:15%;连排以上干部:2.3%;文教卫生业务人员:9.1%。<br>纪念馆展板上有一部分人员的介绍,如:<br>倪豪梅:最后做到兵团司令部的副政委;<br>杜 瑜:保送塔里木大学,后做农艺师。2000年退休回沪;<br>曹国琴:保送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做中学教员,后做文教局副局长,兵团科委领导。2003年退休回沪;<br>梅海涵:当过教师,团长、副师长。2001年退休回沪;<br>徐胜德:当过中学老师,1983年回上海。<br>当初同期来疆的6省市青年12.7万人,到1985年已有8.55万人返迁,占比67.32%。农一师没有统计数据,但应该接近这一比例。到2000年左右,大部分已达到退休年龄。回到上海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图》上海援疆知青的分布 阿拉尔市有一所大学,塔里木大学。它是新疆兵团所属的第二所大学(只有2所)。王震在1958年将它创立,那时叫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校现有90多个专业,有博士点,但不是“211”。农科是它的根本。1960年代很多支边青年被保送到这里,它既改变了一部分青年的命运,又将这一新鲜的知识群体输送到了兵团的建设中。 《图》塔里木大学 车辆加满油,准备明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br>加油与内地不一样。新疆每个加油站都有一个门禁。车开到门前,司机下车刷身份证,刷脸。验证通过,栏杆抬起,开车入内。到了加油机前,再刷身份证,验证通过,加油机才能通电加油。<br>北京92#无铅汽油每升7.11元,新疆7.0~6.88元。我租的大众朗逸这些天实际油耗都是5升,后面上帕米尔高原也是这样。 《图》新疆的加油站要刷2次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