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我俩去“登高”

二班班(19905056)

重阳节又到了,我和老伴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登高,虽说是心有灵犀,可是实行的过程却有一些搞笑。想来想去,还是记上一笔,留给未来的回忆吧。<div> 吃过了早饭,老伴说:“要不,咱俩从一楼爬到十一楼上去?”我们这栋楼的最高层是11楼,从一楼爬到顶楼,是要用一些时间和体力的。平时不要说最顶层,即使在我家上下三楼,也都乘电梯,我想了想说:“这样也好,就是被邻居看到了,会不会以为三楼新来了两个老傻子呢?”老伴没有坚持她的意见,我俩依旧去走圈。</div><div> 为啥不去登高了?因为这里无高可登。上海什么都不缺,就是鲜有可登的高山,或许因为这里本来就是海滩吧?好在刚来上海时,我俩都没有过重阳节的念头,因为还不到六十岁,算不上老年人。后来,年过花甲了,也并没把重阳节一回事。直到前年,我俩都过了六十五岁,才把重阳节当成了自己的节日。前年的重阳节,我俩去了一趟老闵行,看了菊花,体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情境,算是一起过的第一个重阳节,去年的九月九日,为了弥补上一个重阳节未尝登高的缺憾,我俩特地去了趟著名的佘山,结果着实有些失望,跟我们过去常见并攀爬过的万宝山和桃山相比,佘山简直就是小土丘。这样的“高”山,不登也罢。</div><div> 后来我俩去莘庄公园,老伴指着园中的假山说:以后再过重阳节,我们就来这里登山吧。那山不高,但都是石头堆垒成的,看上去还真有点山的意思。我们一起登上去体会了一下,那感觉跟登佘山大差不差。遗憾的是不久前,因为维修,莘庄公园关闭了大门。</div><div> 走在健身公园的步道上,看着头上瓦蓝的天和碧绿的树,承受着暖阳的照拂,真舒服啊!我放开眼光四下看,结果看到在铁路的那一边,有一块高出旁边的地方,那里是不是可以登一登呢?老伴赞同了我的想法,于是,我俩走出步道,穿过地道,沿着莘纪苑前面那条路向深处走。可是一直走到了与另一条路交界处,也没有见到高地,再向远处张望,原来看到的高处已经无影无踪了。</div><div> 怎么办?我俩只好沿着来路往回走。这条路由于紧靠着铁路,所以有高出地面的台阶。我说,“上去走走吧,就算咱俩登高了。”一边说一边跨上了边上的石栏,老伴跟着在我身后跃跃欲试。我忽然发现草地上有“郭德纲”,马上提醒老伴,老伴停下了脚步,我也下了台阶。</div><div> 继续往回走,走到地道口,看到了一块凸起的土包,我说,“要不,咱在这里登高?”</div> 老伴没有搭话,直接走了上去。我赶快拿出手机给她拍了照。别说,还真有点登高的意思。老伴却责怪我说:“你要拍照,咋不先告诉我一声呢?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我没有回答,只是举起手机,又给她重新拍了一张。 我给她拍过了,也让她给我照一张,我想到了美友群里正在征集照片,我有好久没有亮相了,何不趁此机会露个脸?我让老伴给我拍半身相,这样一来,就更难显示我站立的“高”度了。没关系,自己满意就好。 过后看,我的照片不如老伴的自然,老伴的第二张也不如第一张自然,这大概就是有准备的缘故吧?不管咋滴,这也算我俩重阳节登高的记录吧?到了这个年龄,我觉得,随遇而安也许比斤斤计较更舒服一些,想明白了,就活得更通透达观一些。<div> 费劲巴拉地摆姿势,不如轻松愉快,顺其自然。就比如过重阳节吧,随处有花,都可以欣赏,不必菊花;随处有个土包都可以登临,何必高山?过节如此,平常亦然。(10.3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