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音乐;永不褪色的红旗</b></h1> <div> <b>当生麦子那里“去浏阳文家市镇,看秋收起义纪念地” 的消息传到我们这群平均年龄过七旬的老头老太太耳朵里时,十个老伙计的喜悦瞬间像炸开了锅。</b></div> <b>前阵子追《云上的小店》,看着节目里浏阳的山山水水、烟火气息,早就把我们的心勾得痒痒的,这下可好,直接促成了这场说走就走的红色之旅,想出门的念头彻底放飞,收拾行李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期待--永远在路上;</b><div><b> </b></div><div><b> 年龄最大的85岁的老陶激动的拿起酒壶往嘴里灌----;</b></div> <b>在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大伙心情也是一片灿烂,</b><div><b><br></b></div><div><b> 当车子一驶进文家市镇,远远地,山坡上那处红旗雕塑就撞进了眼里,鲜红的颜色在绿树掩映下格外抢眼,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瞬间把我们的情绪拉了起来。</b></div> <b>“快停车,快停车,先在这儿拍张照!”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立刻涌下车,你帮我整衣领,我帮你扶帽子,手机 “咔嚓咔嚓” 响个不停,每个人都想把这抹鲜艳的红色定格在镜头里,也定格在心里。</b> <b>蓝天白云下的红色雕塑让人激情彭拜,旗开得胜,马到成功</b> <b>遥想毛泽东当年集结工农革命军的豪迈。</b><div><b><br></b></div><div><b>红旗漫卷处,是先辈们用热血浇灌的信仰。</b></div> <b> 秋阳洒在红色旗雕上,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 红色记忆与金桂清香交织,一场穿越百年的致敬。</b> <b>湘东秋色浓,踏访文家市。</b><div><b><br></b></div><div><b>青砖灰瓦间,仿佛听见历史惊雷——1927,星火在此燎原!🚩</b></div> <b>当我们走进秋收起义纪念园,历史陈列馆的 “光辉起点” 主题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目光。</b><div><b><br></b></div><div><b> 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望向那一尊尊工农革命军雕像时,先烈们曾经为创建新中国砥砺奋进的热血青春仿佛历历在目,令人敬佩~</b><br> <br>-<br></div> <b> 讲解员给大家讲解---光辉起点;在追寻红色足迹的旅程中再次重温了历史硝烟中的光辉岁月;</b> <b> 在起义队伍群雕前,我们十个老伙计相视一笑,自发地站成整齐的队列,同框合影;</b> <b> 站在群雕前的党旗前,大家跟着领誓人举起右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的誓词响起时,十个老人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字字铿锵。</b> <b> 随着参观讲解的队伍, 顺着 “一场危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支军队、一部史诗” 的展示线索,我们慢慢走过 “序厅、高举新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辉煌” 五个部分。</b> <b> 1927年9月19日,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作出了著名的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去保存革命力量。由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 <b> 1927年9月21日,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后来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b> <b>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br><br>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br><br>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写下了他人生中第一首军旅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凝结了他对秋收起义的情怀。</b> <b> 画面中,师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正在煤油等下商讨制作军旗方案,“在当时工农革命军并没有任何军旗作为模板可以参考,所以他们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比较和推敲,最终是在何长工的主导下制作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b> <b> 第一面军旗,鲜艳的红旗中间一颗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是镰刀和斧头的图案,代表工农;在旗左边白色涵管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br><br> 整个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旗帜代表的是一种革命信仰。</b><div><b><br></b></div><div><b>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决定在比较有革命基础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b></div> <b> 我们驻足在第一面军旗诞生的展区,看着那面复制的军旗,红底黄星,庄严而神圣,想象着当年起义将士们高举它冲锋陷阵的模样,不禁感叹:这面旗帜,是希望的象征,更是信念的传承啊!</b> <b>“先有文家市,后有井冈山”也由此流传开来,文家市则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b><br> <b> 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书信、磨损的斗笠,每一件文物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静静诉说着 1927 年那段峥嵘岁月。</b> <b> 还有信件、来火枪、红缨枪、马灯、猪屎炮……这些陈列在会师纪念馆的文物,每一件都经历过战火的淬炼,每一件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b><br> <b> 墙上的历史影像在循环播放,炮火声、呐喊声仿佛穿越时空传来,我们这些经历过岁月沉淀的老人,看着画面里革命先辈们在艰难中奋起的模样,眼眶不由得湿润了。</b> <b>老陶也吹起了冲锋号;仿佛也融入那轰轰烈烈的起义浪潮中;</b> <b>小石头砸烂大水缸<br><br> 1927年9月20日清晨,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召开了1500多人的会师部队的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鼓舞士气的重要讲话:<br><br>“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但只要我们团结紧、打仗勇,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今天我们离开这里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回来,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b> <b> 里仁学校操场<br><br> 就在毛泽东讲话之时,操场边低矮的围墙上探出两个小脑袋,正兴奋地聆听着毛泽东的动员,他们分别是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和开国上将杨勇,此次动员也为他们日后的革命道路埋下了种子。<br><br></b><div><b>胡耀邦和杨勇聆听动员大会的油画</b></div> <b>而部队战士们在听完讲话之后士气大涨,他们重整旗鼓,从文家市出发,向湘南方向进军,最终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b><br> <b> 98年前,历史选择了文家市;如今,薪火还在传递,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青山绿水。</b><div><b> 一波波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正络绎不绝来到文家市感受当年的激情岁月。</b><br></div> <b> 展厅深处,一幅起义队伍集结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战士们肩扛步枪、身背行囊,正整装待发。</b><div><b><br></b></div><div><b> 85 岁的老陶见状,眼睛一亮,几步走到画面旁的仿制独轮车前,佝偻着背,双手稳稳扶住车把,模仿着当年支前群众推车上阵的模样,脸上还带着认真的神情。</b></div> <b>老街坊也紧跟其后,是谁举起手机,“咔嚓” 一声抢拍下这动人的瞬间 —— </b><div><b><br></b></div><div><b> 俩老的身影与背景里的起义队伍相映成趣,仿佛跨越了近百年的时光,那一刻,历史与现实在展厅里悄然交汇。</b></div> <b> 9月20日,在文家市镇里仁学校操场召开了1500多人的会师部队的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其中就有说到“小石头砸烂大水缸”等著名论断。<br><br> 随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向萍乡方向进发。经过几次激战和修整,部队在三湾改编后,当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b> <b>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吹响了“饮马湘江、会师长沙”的号角。</b><div><b> 出发后,由于对敌人力量估计不足,缺乏战斗经验,作战力量从最初的5000余人锐减至1500人。</b></div> <b> 危急关头,毛泽东果断暂停攻打长沙的计划,组织部队会师文家市,并根据敌我形势及时做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b> <b>秋收英烈 永垂不朽,革命自有后来人,前进,前进,再前进;</b> <b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再一次列队合影;</b> <b>离开陈列馆时,我们再次来到群雕前,蔡队扬起红绸,和起义群雕红旗同框;光辉起点,薪火传承;</b> <b> 不知是谁起了头,“八月桂花遍地开~” 熟悉的旋律一出来,大家立刻跟着唱了起来,你搭着我的肩,我牵着你的手,脚步跟着节奏轻轻扭动,虽然动作不那么灵活,甚至有些笨拙,但每个人都唱得投入,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感情直接拉满。</b><div><b><br></b></div><div><b> 歌声在展厅里回荡,仿佛在与当年的起义将士们隔空呼应,那份对党的热爱、对历史的敬意,都融进了这悠扬的歌声里。</b></div> <b>走出陈列馆,大家来到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b> <b>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旧址原名“文华书院”,1901年更名为“里仁学校”,创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是浏阳仅存的二大书院之一,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b><div><b><br></b></div><div><b> 馆内有前殿、文昌阁、后殿、东斋、西斋等建筑物;</b><br></div> <b>踩着青石板路穿过里仁学校的古朴校门,眼前豁然开朗 —— 一片开阔的操场映入眼帘,墙角的老樟树绿意盎然,操场北侧的石阶正是当年毛泽东发表动员讲话的地方。</b> <b>“就是这儿!‘小石头砸烂大水缸’的话就是在这儿说的!” 曾当过历史老师的老张指着石阶喃喃道。我们立刻默契地散开,像当年 1500 多名起义官兵那样围成半圈,目光齐刷刷投向石阶中央。</b> <b> 85岁的老陶自告奋勇站上去,双手背在身后,学着当年伟人的语气高声说道:“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 话音刚落,大家竟不约而同地接话:“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b> <b> 阳光透过樟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我们带着皱纹的脸上。大伙眯起眼睛,仿佛在聆听历史的回响:“当年战士们刚打了败仗,正是这句比喻让大家重燃信心啊!”</b><div><b><br></b></div><div><b> 有人轻轻点头,有人伸手抚摸石阶上的纹路,仿佛能触到当年那滚烫的信念。</b></div><div><b><br></b></div><div><b> 这个即兴的模仿,没有刻意的编排,却让我们真切读懂了 “文家市转兵” 的智慧 —— 正是这 “以小胜大” 的辩证法,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b></div> <b>书院里边有一间教室也极为特殊,秋收起义文家市转兵的历史性时刻就发生在这里。</b> <b>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但起义未能完全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的预定设想发展。起义部队向长沙方向进军中相继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各路起义部队于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会师。</b> <b>会师当晚,前委书记毛泽东、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等决定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地点就是这间普通的教室,会议围绕部队进军的方向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辩。</b><div><b><br></b></div><div><b> 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兵力对比,他主张将部队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实力,再图发展。他的主张得到了卢德铭等大多数委员的支持,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br><br> 随着会上一声“表决通过”,一个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伟大抉择在这间教室里艰难地完成了,由此中国革命开始了向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转移。</b><br><br></div> <b>离开操场时,我们特意在刻有 “里仁学校” 的木牌前合影。踩着百年前起义将士走过的土地,想着那句穿越时空的论断,心中的敬意愈发深沉。</b><div><b><br></b></div><div><b>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光辉岁月却通过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深印在了我们心里;</b></div> <b>浏阳文家市红色行吟</b><div><b><br></b></div><div><b>斑驳光影沾眉睫,手抚石阶感炽肠。<br>木牌前合全家福,笑里藏敬意悠长。<br>红色种心深发芽,此程不负好时光 ——<br>百年星火今犹在,十老归程赞此乡!。</b><br></div> <b> 临走前,十个老伙计再次列队,在纪念馆门前拍下了一张合影。照片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这笑容里,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先辈的缅怀,更有满满的收获。</b><div><b><br></b></div><div><b> 这场浏阳文家市之旅,不仅圆了我们 “打卡” 心仪之地的愿望,更让我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再次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红色的种子在心里扎得更深、长得更旺。这趟旅行,值!</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