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来武当,本是存着一份“问道”的心。可“道”究竟为何物?却又渺渺茫茫,难以言说。许是久困于尘世樊笼,陷溺于麻将桌边,被琐事与喧嚣反复磋磨,便只想寻一处清净,看看山,看看云,听听风过松涛的声响,暂且将那扰扰攘攘的人与事都放下。这念头,便成了此行的缘起。</b></p> <p class="ql-block"><b> 抵达山脚,已是2025年10月27日午后。驶过收费站,一眼便望见对面山脊上赫然镌着“祈福胜地,太极武当”八个大字。直到此时,我才恍然将武当与那圆融贯通的太极联系起来。此山不仅是道教圣地,更被奉为内家拳的祖庭,与少林并称武林双峰。传说中,那位名叫张三丰的道人,正是在此观鹤蛇相斗,悟出以柔克刚之玄理,开创了太极拳法。这传说虽缥缈,却为巍巍青山平添了几分玄妙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为翌日登顶观日出,我落脚在南岩附近一家民宿,就在榔梅祠西南侧。到时暮色四合,沿夜间通道前行,路旁一排民房依崖而建,模样朴素。店家是一对中年夫妇,说着我辨不清归属的方言,话音硬朗,却透着淳朴的善意。房间简朴,倒也洁净。我向他们预定了次日早餐——一枚鸡蛋、一瓶牛奶、一个苹果——便准备早些歇下。</b></p> <p class="ql-block"><b> 正要入睡,隔壁民宿的安徽姑娘小邓过来相约夜爬。她来自合肥,学的是法律,心中却装着文学的梦,言谈间带着对现状的不甘与迷茫。我们谈得投机,便约好凌晨三点半一同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夜爬。踏入浓得化不开的夜色,山间步道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手电光柱如剑,勉强劈开前方数步的黑暗,光晕所及,只见脚下粗糙的石阶与两旁影影绰绰的森林。再远处,便是无边的、沉甸甸的墨色,仿佛整个宇宙都被这墨汁浸透。风从谷底窜上,带着浸骨的寒凉,掠过汗湿的脊背,激得人一阵冷颤。万籁俱寂,只听见自己粗重的喘息与心跳如擂鼓般在胸腔震荡。这寂静,反倒放大了所有细微声响——鞋底摩擦砂石的沙沙声,衣袂与风的纠缠声,甚至血液在耳膜里汩汩流动的鸣响。</b></p> <p class="ql-block"><b> 起初一段,体力尚可,步履还算轻快。行至黄龙洞,双腿却渐渐不听使唤。肌肉先是酸胀,继而沉重,仿佛有无数无形的小鬼,正抱着我的腿脚向下拽。我们几乎每走十分钟,便要寻一处倚靠歇息。停下来时,寂静愈发庞大,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此前山路仿佛独属于我们二人;一个半小时后,行至朝天宫,身后已有零星的脚步声与交谈声传来,三三两两的游客,沉默而坚定地超过了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朝天宫有两条路通往金顶:右为“明神道”,据说更为陡峭艰险;我们选择了左侧的“清神道”。岂料刚走几步,一道近乎笔直的石阶便矗立眼前——这便是传说中的“百步天梯”。石阶在黑暗中向上延伸,坡度怕有四十度开外,手电光柱向上探去,竟望不见尽头。我们相视苦笑,深吸一口气,开始了真正的苦行。</b></p> <p class="ql-block"><b> 我几乎是匍匐着向上挪移。手紧抓旁边冰凉的石栏,栏上凝着夜露,湿滑而刺骨。每一步抬起,小腿肚都在微微颤抖;每一步落下,都像是将灌了铅的腿硬生生钉进石阶。气息越来越重,喉咙泛起腥甜,胸口如风箱般剧烈起伏。额上汗珠成串滚落,迷了眼睛,也顾不上去擦。脑中什么都不能想,也什么都不愿想,只剩下一个最简单的念头:向上,再向上。这哪里是爬山,分明是一场肉体的酷刑,一场与自身极限的角力。然而,在这极致的疲累中,精神却奇异地清明起来。尘世间的种种烦忧——生活的压力、人际的纠葛、未来的迷茫——在此刻都显得遥远而微不足道。这漫长的石阶,仿佛一种洗礼,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剥离着附着在灵魂上的重重负累。</b></p> <p class="ql-block"><b> 在力竭与坚持的反复交替中,不知过了多久,猛一抬头,望见了金顶上那一点微光。那灯光在无边的黑暗里,像一颗遥远的星子,微小,却坚定。它不给人以接近的安慰,只冷冷昭示着那尚未抵达、却必须抵达的终点。此时已近六时,离日出还有四十多分钟。希望如一剂强心针,我们不敢松懈,咬紧牙关,调动起体内最后一丝气力,一步一步,做最后的冲刺。</b></p> <p class="ql-block"><b> 当终于踏过最后一级石阶,抵达金顶下索道上站附近的观景平台时,东方天际正开始神奇的变幻。最初是一抹极淡的蟹壳青,像最矜持的画家,用笔尖蘸了极稀的墨,在宣纸上小心翼翼晕染。那青色渐渐化开,融化了群山的剪影,又给边缘的云絮镶上一道若有若无的淡金边。屏息等待中,云层忽然裂开一道缝隙,第一缕金光如利箭迸射而出!刹那间,天地间仿佛奏响了无声的礼赞。小邓在一旁不停地惊喜尖叫:“啊,太美了!”她的大疆运动相机咔嚓不停。太阳,那宇宙的赤子,终于挣脱地平线的束缚,先是小半个熔金的弧,继而奋力一跃,呈现出完整的、浑圆的姿态。初升的阳光并不刺眼,温柔如婴孩睁开的惺忪睡眼,将温暖的光芒洒向连绵的群山与涌动的云海。天公作美,我们得见最美的日出。</b></p> <p class="ql-block"><b> 转过身,我们继续向金顶攀爬。抬头望去,那赫赫有名的武当金顶在晨曦中全然呈现。那尊以精铜铸就、鎏金而成的金殿,巍然耸立于天柱峰顶,在清冽的晨光与缭绕的云雾间,散发着一种超越尘世的、静穆而辉煌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东侧入内,南侧是转运殿,北侧是太和宫。入太和宫往上便是南天门,迈进南天门,便算是入了“紫金城”。这紫金城环抱天柱峰,蜿蜒而立,素有“天上故宫、云外清都”的美誉。从右侧拾级而上,是灵官殿,殿内供奉锡制灵官神像,相传他面生三目,能洞察人间善恶。站在殿前远眺,但见群山如海,峰峦叠嶂,在翻腾的云海中若隐若现,壮丽非凡。继续上行,爬过九连蹬,终于抵达金顶。这座铜铸鎏金的殿堂坐西朝东,总重竟达九十吨。殿内供奉真武大帝,金童玉女、水火二将侍立左右,上方高悬康熙御笔“金光妙相”金匾。游人在此流连、拍照,香火缭绕不绝。俯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与周围山峰浑然一体,竟形成“天造玄武”的自然奇观,令人叹服于古人的智慧与天工的巧合。</b></p> <p class="ql-block"><b> 从西侧下山,一棵六百余年的乌冈栎古树吸引众人驻足,步道两侧,也尽是数百年的苍松翠柏,它们本身,就是一道沉静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行至皇经堂,见五六位道士正在吹拉弹唱,乐曲清越,在山谷间悠悠回荡。我忽然想起那萦绕于心的问题,便寻了一位稍有空闲的道长,恭敬请教:“道家的精髓是什么?”他略一沉吟,平和答道:“以‘道’为根本信仰,遵循‘自然无为’的法则,运用‘辩证’的智慧,通过‘虚静谦下’的修养,最终求的是个体生命的‘长生久视’与精神的‘逍遥’,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我默默咀嚼着这番话。下山时,我们选择了乘索道。缆车平稳迅捷,身子是轻快了,窗外的山川林木飞速滑过,但那份与山岩苦苦角力后的酣畅淋漓,那份用双脚一步步丈量而来的踏实与确幸,却也一同失去了。在紫霄宫与小邓作别,我继续着我的行程。</b></p> <p class="ql-block"><b> 在南岩宫,我见到了那著名的“龙头香”。一根石梁孤零零探出绝壁,尽头设着香炉,其下便是万丈深渊。我不敢上前,只远远凝望。午后的阳光恰好落在龙首,为它镀上一层悲壮而神圣的光晕。四下极静,唯有风穿梭谷中,发出呜呜如箫管的长音。凭栏而立,看那石龙在光影中化作一道决绝的剪影,心中忽涌起无端的怅惘与震撼。古人那般舍身求道的虔诚,大约是今人再也无法企及的了。</b></p> <p class="ql-block"><b> 车子终于驶出山门,重新投入平野的怀抱。此番武当之行,如同一场短暂的梦。我带不走一片云,也未曾求得一言半语的“道”。但那份暗夜中攀登的艰辛,那双腿灌铅般的沉重,那心跳如鼓的搏动,以及登顶之后,面对云海日出与金光大殿时心中涌起的片刻空阔与宁静,却沉沉地留在了身体里,仿佛成了我的一部分。山还是那座山,而我,仿佛也有些不同了。那夜攀的每一步,或许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笨拙的叩问与践行——在极度的疲乏中放下执念,在纯粹的坚持中贴近本心。这,也许便是武当赐予我的、无声的答案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