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同二电厂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工程,是“西电东送”北通道的关键项目、国产200MW发电机组的示范电厂,以及国内首批百万千瓦级大型坑口电站之一。我国首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大房线的起点便设在这里,厂内升压站更是山西、内蒙古向京津唐电网送电的枢纽变电站,肩负着为首都供电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电力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亲临现场,为第一台机组投产及向北京送电仪式剪彩。</p> <p class="ql-block"> 1984年9月,我从大同热电厂调至大同二电厂工作,终于实现了参加工作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刚来二电厂时,我在检修处汽机队本体班担任副班长。检修处下设汽机、电气、锅炉、土建四个检修队。汽机队有本体、调速、水泵、管阀和起重五个检修班组。其中,水泵班维修任务最重,汽机队经常组织其他班组支援其抢修设备。</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机组配套的国产附属设备质量不过关,给水泵、吸风机、输灰泵及凝汽器等设备故障频发,尤以沈阳水泵厂生产的给水泵频繁断轴问题突出。常常是故障设备尚未修复,运行设备又出现损坏,厂领导十分焦急,检修人员也疲于奔命。为扭转这种“以泵定电”的被动局面,1985年5月,厂里专门成立水泵队与除灰队两个专业检修队伍,以增强相关检修力量。正是在此背景下,我担任了水泵队技术员。</p> <p class="ql-block"> 水泵队在检修处属于小队,仅设高压水泵班和低压水泵班两个班组。队长刘师傅,年长我十余岁,为人豪爽、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尽管有人说他脾气火爆,但在我与他共事的几年中,他从未对我发过脾气,工作中对我的建议总是言听计从,生活上也对我关怀备至。五年朝夕相处,我从他身上获益良多,至今他仍是我十分敬重的师傅。刘师傅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住在厂区单身楼,刘师傅家住市区,因此下班后水泵队的日常事务多由我处理。每当夜间给水泵出现故障,值长便会将电话打到我住的单身楼,后来索性将水泵队的值班电话直接装到我宿舍。每周至少有两三个夜晚会被电话叫醒。加班频繁,常常错过食堂饭点,方便面便成了我的主食。</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个周日,我与一位同事在运行中的机组凝汽器内查漏,因连续工作时间过长,身体严重脱水,双双晕倒在工作现场。此事引起厂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派厂医前来救治,次日又将我们送至市内医院进行全面体检。</p> <p class="ql-block"> 锅炉给水泵是发电厂汽水循环系统中的核心动力设备,号称锅炉的“心脏”。建厂之初,沈阳水泵厂生产的DG400—180型给水泵频繁断轴,无法稳定运行。厂家在A型泵基础上进行改型设计,更换泵轴材质,改进动静密封环结构,推出B型泵。虽解决了断轴问题,但运行振动仍然偏大,轴瓦振动常在250~300μm之间,最大可达500μm,检修后最佳状态也仅维持在100μm左右。</p><p class="ql-block"> 为提升设备稳定性,刘师傅带领我们开展了大量细致工作:修研叶轮、平衡盘及轴套端面的平行度;进行叶轮静平衡试验;测试转子固有频率,并向厂家提出多项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 后来,厂家在B型泵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平衡机构设计,推出C型泵。刘师傅凭借丰富的检修经验,发现厂家规定的端瓦、腰瓦抬轴量有误。经厂家人员现场测试给水泵转子静挠度,重新修正抬轴量后,给水泵才逐步实现稳定运行。</p><p class="ql-block"> 我执笔撰写了技术论文《卧式多级给水泵转子静挠度测定及抬轴量计算》,以我和刘师傅的名义发表于《华北电力技术》杂志1992年第4期。</p> <p class="ql-block"> 汽轮机凝汽器所用铜管为沈阳苏家屯铜管厂生产的HSn70—1A海军黄铜管,因热处理工艺不成熟,机组投产后频繁发生大面积泄漏。为准确掌握凝汽器堵管情况,我现场测量并绘制了凝汽器管板图。这是一项考验耐心与毅力的细致工作:一台机组凝汽器共有17010根铜管,部分机组为辐射向心式布置,部分为教堂窗式布置,每根铜管位置皆不规则。单台凝汽器含5670根铜管,需逐一测量坐标位置,再按比例绘制于图纸。尽管过程琐碎枯燥,但对设备技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大同地区严重缺水,电厂在设计时采用弱酸树脂处理补充水,以提高冷却水循环倍率,达到节水的目的。汽轮机抽空气系统的射水泵底阀因长期浸泡于弱酸水中,腐蚀密封面导致底阀泄漏,造成射水泵注不满水,启动时排不出泵内空气而无法正常工作。机组运行中射水池无法放水检修,一旦运行泵故障而备用泵又不能正常启动,将引发机组紧急停运事故。</p><p class="ql-block"> 我仔细研究射水真空系统,发明了利用运行中的射水抽气器抽取备用泵内空气的“真空启动法”,方法简便,效果显著。后续又将水下式底阀改为水上式底阀,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p> <p class="ql-block"> 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现象,深入分析后往往能发现其中奥秘。发电机内冷水泵无法正常工作便是一例。</p><p class="ql-block"> 1986年3月2日,一号机组发生运行中内冷水泵因保护误动停运,备用泵联动后不上水,导致发电机内冷水中断、机组紧急停运的事故。事后解体检查内冷水泵未见异常,启动试验亦正常。然而运行中切换备用泵时,再次出现不上水现象。打开泵体放空气门,不仅无空气排出,反而向内吸气。检查内冷水箱水位,水泵倒灌高度足够,溢水管仍有大量溢水。类似情况在其他机组也普遍存在,令人费解。</p><p class="ql-block"> 经长期观察、测量,并结合流体力学知识进行计算,我发现问题出在溢水管上。为防止内冷水受空气污染,内冷水箱溢水通过U型水封管排至地沟。由于水箱溢水口距地面较高,溢水时产生虹吸效应,在水箱水面形成204mmHg的真空值,导致备用泵内部空气无法排出而不能正常工作。找到症结后,处理变得简单:只需在溢水管水封后加装漏斗,破坏虹吸条件即可。</p> <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水泵队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入检修处汽机队,我也转任汽机队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一次,汽轮机前轴承箱下部透平油管道漏油,油渗入主蒸汽管道保温层,机头油烟弥漫,情况紧急须立即处理。现场人员众多,但空间狭窄,操作困难。我毫不犹豫,爬入设备下方躺在地上进行抢修。隐患排除后,我身穿的工作服及毛衣毛裤均被透平油浸透。刘师傅过意不去,特批50元奖金让我购置新的毛衣毛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9年5月五号机组大修期间,厂内首次对200MW汽轮机拔出高压下缸、抬起中压下缸,进行中间轴承箱摩擦副清理。修前厂里安排我带队赴河北邢台电厂和马头电厂考察学习,回厂后编制了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设计制作专用工具并进行强度校核,从而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 1989年8月四号机组大修期间,发现中压转子第25级313mm叶片多处损坏。东方汽轮机厂建议更换该级全部叶片,并将双焊接拉筋改为双松拉筋,以提高叶片动强度。</p><p class="ql-block"> 改进工作在现场进行,电厂负责拆装叶轮,汽轮机厂负责更换叶片。这是厂内首次对200MW汽轮机中压转子进行叶轮拆装,厂领导高度重视,全厂上下密切关注。作为汽机队技术员及项目技术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食不知味。</p><p class="ql-block"> 在查阅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我设计制作了十余种专用工具,对竖立转子所用横梁抱卡装置进行强度校核,并根据制造厂提供的红套紧力,计算出盘车齿轮环、联轴器、后挡油环、后轴封套及第27、26、25级叶轮的拆装加热温度,编制了检修工艺及施工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施工前,我还对参与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和现场培训,确保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圆满完成了这一重大特殊检修项目。</p> <p class="ql-block"> 我在检修队技术员岗位工作整整五年,先后担任水泵队技术员与汽机队技术员。这五年是我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也是我技术生涯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考验的关键时期,为我今后在专业技术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