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了的资产(小说)

李从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工人新村最长寿的老人时老伯突然驾鹤西去,享年103岁。时老伯头天还好好的,和往常一样没有任何症状,第二天在睡梦中安详地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老伯的10个儿子都从不同方向赶到工人新村,来为老父送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饱经风霜的时老伯经历过满清王朝、民国乱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胜利后,从苏北跑出来闯上海,被招工进入到大型钢铁厂当了配料工,分得工人新村一间10多平米的单间里安家落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安居乐业后的时老伯和时大妈接连生育了3个孩子,全是清一色的男孩。时大妈被三个孩子拖累着,不能出去工作,就在家带孩子,料理家务。时老伯是普通操作工,工资收入有限,按照本市人均6元的生活标准属于困难户。时老伯就向所在车间申请补助。车间领导图省事,决定以调级增资的方式给予解决,按每年晋升半级来计算,每月可以增加6元,避免了每个月都要进行讨论和审批的麻烦。经过如此操作,保证了时老伯一家人均收入达到6元的标准,时老伯自然乐意接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50年代鼓励多生孩子,到处宣传多子多福的优越性,作为每年评选一次光荣妈妈的标准。时老伯和时大妈根本不懂这些道理,自顾自本能地生孩子,生来生去还是一窝男孩。时老伯的工资收入就跟着水涨船高,直到级别封顶。为了一如既往地为时老伯开通涨工资的渠道,车间领导决定找时老伯谈话,协商出解决的办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车间领导说:你目前的级别已经封顶了,如果继续生孩子,只能调换工作岗位来解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我也不清楚还能生多少个孩子?夫妻生活总不能断吧。时老伯说,我不懂技术活,要我种地没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工厂是生产单位,不种地,车间领导说,把你调去做电工吧,调资级别可以提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老伯摸了摸后脑勺,有些为难地说:我没做过电工,不知道这电工是什么东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不难,车间领导说,换个灯泡,接个线头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就这样,时老伯摇身一变做起了电工,每天进进出出,腰间吊个工具袋,里面插着老虎钳子、起子和电工刀之类的作业工具,在车间里逛来逛去,神气十足,但没人请他干活,知道他是外行,纯粹装腔作势,摆摆样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老伯仍然不断生孩子,好像不生孩子就活不下去似的。谁都知道,偷东西犯法,杀人放火更是罪加一等,唯独生孩子是天经地义,正大光明的行为,甚至多多益善。等到第10个孩子落地时,时大妈终于被评上了光荣妈妈,胸前佩戴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街道干部敲锣打鼓把光荣妈妈的奖状送到家门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文革如急风骤雨般说来就来, 遍地大字报,高音喇叭震天响,好像换了一个世界。时老伯和时大妈依然没有停止夫妻生活,但始终再没有孩子降临。 车间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工人们都去闹革命了。工资科已不存在,时老伯这个挂名电工也做到头了。造反派掌握一切权利,整天不是打倒这个,就是打倒那个,机器设备停止运转后渐渐锈迹斑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什么是有政府等于无政府,法院被砸了,检察院解散了,公安局独当一面,成为工捡法为一体的专政机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工厂和车间所有办公室都被砸烂了,领导干部全被打倒靠边站。时老伯有单位不敢去,也不淌浑水,每个月的工资倒是一分不少。就是10个孩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成为大问题,12个人把一间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几乎无立足之地。想去找房管部门,早已人去楼空。你住房困难只能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待在家里只会坐以待毙。时老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全家老少出去找住房,当然是无人居住的空房子才可以去占领。儿子们竭尽全力,踏破铁鞋,有找到了才竣工还没分配的空房子,先占领住进去再说;又有好消息传来,找到了一处写字楼,人全跑光了,也不客气,挑间中意的房间住了进去;时老伯突发奇想,动起了南京路的主意,十里南京路,空关的大楼也不少,经过仔细观察辨别,终于看准了一栋已经空置了的大楼。据说这是一个商业大老板的私人住所,文革一开始就闻风逃到美国去了,时老伯在大楼的最高层的东头看中了一套两室的房间,先下手为强,立刻占为己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老伯自己也没想到,在这栋大楼里仅住了一年,竟然成功报进了户口。后来大儿子找到了对象,又成为了婚房。时老伯不习惯住豪宅,仍住回到工人新村,白天坐在家里晒太阳,晚上一杯黄酒下肚,心情舒畅,约邻居下下象棋,聊以解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0个男孩,个个都生得高大壮实,老三正值青春年少,每天带着一帮小兄弟在风波亭边上的空地上摆龙门阵,练习摔跤和拳脚功夫。空地中间摆放着杠铃和哑铃。老三初中还没读完,学校解散后,整天混在社会上无所事事,练就了一身本领,肌肉发达,单手能举起60斤重的杠铃。有个一起混的小兄弟红裤子也想举一下试试,老三就让他举这副60斤重的杠铃。别看红裤子长得五大三粗,抓起杠杆才举到头颈处,脸就涨得通红,两腿发抖打飘,再想往上举时,突然腿一软,仰面朝天倒了下去。说时迟 ,那时快,只见老三一伸手轻轻接住杠铃,这才化险为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奶末头说小也不小了,正该到了上学的年龄,无奈学校已经荒废很久了,教室里的桌椅都被砸得稀烂。一天,奶末头正跟小伙伴在学校门口玩时,有个叫小山东的大孩子仰仗自己人高马大,竟然欺负奶末头。老三得知自己弟弟被欺负,逮住小山东一顿拳打脚踢,并打倒在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小山东的大哥老山东手握自制的长杆鱼叉出现在风波亭。此时,老三正坐在板凳上看小兄弟练武。老山东紧闭嘴唇,手握鱼叉对着老三胸口狠命刺过去。老三眼疾手快,抓起板凳就去挡。鱼叉刺穿了板凳,老三吓得脸都白了,扔下板凳,慌忙跑回家,拿出一把大砍刀准备和老山东拼命时,老山东已经跑了。文革期间,打死人是常有的事,经常会看到有人横死在路边,死了也就白死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拨乱反正,打倒了四人帮,接着改革开放,一切步入到正轨以后,时老伯也到了退休年龄,办理完退休手续后,还拿到了高级技师证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时老伯的10个儿子先后成家立业,都分配到了住房。文革期间所占的住房都被清退,唯独在南京路上的那套住房因为无主,被当地房管部门接管。被时老伯占有的那套住房,因为报进了户口,无法驱逐,只好默认时老伯一家享有居住权,成为永久性住宅。时老伯怕夜长梦多,差不多把全家人的户口都报了进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大楼拆迁,可以得到一笔巨款,其实不可能,只是梦想罢了;想卖出又不是独立产权房,也是痴心妄想。有中介对这套住房初步估算了一下,价值在5000万以上,至今没有哪个炒房客敢来接盘,最终成为了动不了的资产。时老伯的户口从这套房子里被注销以后,仍然有16个人的户口吊在里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