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24日,我和老伴去河北美院,参观了首届青年雕塑作品展。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美术学院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河北省美术家协会、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河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协办,首届青年雕塑作品展,2025年9月27日在河北美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会共筹集作品1276件,展出通过复评的青年雕塑家作品262件,作品主题分为“我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我们所感受的(现实生活)”,“我们所构想的(未来探索)”三大篇章。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2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组红军在崎岖山地中行进。一位小战士骑着马,其余四人或持枪警戒,或低头跋涉,姿态各异却步调一致。他们的脸上没有张扬的豪情,只有沉默的坚毅。这让我想起那些被书写在教科书角落里的名字——他们不说话,却用脚步丈量山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名战士合力高举一面旗帜,红旗在风中翻卷,他们的手臂绷紧,身体后仰,仿佛用尽全身力气托起某种信念。红旗背景如血,底座素净,反而让这份向上托举的姿态更加震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承载”,不只是背负过去,更是将某种价值高高擎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过一个弯,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群行人穿行在街头:有人推着婴儿车,有人提着购物袋,还有人牵着小狗。他们的衣着各异,神情自然,仿佛刚从某个街角走进展厅。红背景依旧,却不再象征热血,而成了都市生活的底色。这组作品让我笑了——原来“现实生活”不只是沉重,也可以是琐碎、温暖、带着烟火气的日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椅上坐着三位女性,一位正举着手机自拍,一位沉思,一位整理头发。她们的姿态轻松,像极了朋友圈里某张抓拍的生活照。可正是这份随意,让雕塑有了温度。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它开始记录我们刷手机、发呆、整理仪容的瞬间——这些微不足道的时刻,原来也值得被凝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孩子们坐在长凳上,有的挥手,有的闭眼,有的咧嘴大笑。深色雕塑在浅墙前显得格外生动,仿佛下一秒就会跳下来奔跑打闹。他们的笑容没有修饰,纯粹得让人心头一软。这组作品像一束光,照进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纯真的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家四口的雕塑前,不少人驻足拍照。父亲背着婴儿,母亲抱着孩子,另一个孩子正拿着小工具玩耍。橙色上衣、粉色连衣裙、熊猫图案的衣服,色彩温暖得像一幅家庭合影。它不宏大,却足够动人——原来最伟大的艺术,有时就是把“幸福”这个词,具象成一个微笑、一个拥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年轻女性手持手机自拍,运动鞋、发带、OK手势,每一个细节都精准捕捉了当代青年的自信与活力。她不看镜头,只专注地记录自己,仿佛在说:我存在,我快乐,我值得被看见。这尊雕塑让我想起那些在景区、在街头、在生活里随时准备定格美好的年轻人——他们不是在炫耀,而是在确认自己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至展厅深处,回望这一件件作品,忽然觉得这场展览不只是“看”雕塑,更像是一场与时代的对话。青年艺术家们用泥土、青铜、陶土、金属,讲述着他们眼中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他们不回避沉重,也不吝表达轻盈;他们致敬英雄,也记录平凡。而我们,作为观者,不只是路过,更像是被邀请参与了一场关于记忆、生活与想象的集体书写。展览将持续到11月27日,我想,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