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昨天晚上21:00拿到新出版的《年鉴》,半夜醒了睡不着,给自己写个日记。</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金建联,为行业记录时光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程学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若有人问 “金建联,你为行业做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是中国门窗幕墙行业发展的记录者、思考者与传承者。至于“思考者”的角色,相较前两者更显阶段性,远不及记录与传承的分量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录的脚步,从1998年开始,每月出版《门窗幕墙与设备》杂志;2018年,中视金建联传媒开始出版行业《年鉴》。其实,这本“行业日记”本不必由“金建联”这样的小公司承担,但我们始终坚信:行业里每一年的重要事件、每一位优秀者的奋斗故事,都该被认真记载——不为别的,只为让后来者能清晰看见行业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承的印记,藏在每一届“终身成就奖”的荣光里。2022年第24届中国国际门窗幕墙技术交流研讨会,我们为3位行业前辈颁奖;第25届同样致敬3位先行者;第26届将这份荣誉扩至10人;第27届又有7位专家与企业家获此殊荣。这些获奖者的资料与照片,会每年重印于《年鉴》,让榜样的力量代代延续。2025年的《年鉴》更添新篇,收录了几十位“行业发展杰出人物”与“技术创新杰出人物”的故事,于个人是珍贵纪念,于行业是精神存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2025年《年鉴》,还有一份特殊的“时光记忆”——从1999年第1届到2024年第26届技术交流研讨会的照片。这些影像每年都会增补,或许50年后,这部分内容会厚达上百页,成为当代门窗人回望行业历史最鲜活的渠道。这,正是记录与传承的真正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与心绪;1998年进入门窗幕墙行业后,这份习惯成了对行业的承诺——我们编辑出版《门窗幕墙与设备》杂志,一晃已是27年,不知不觉间,它成了行业里出版历史最久的专业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会和朋友们说,金建联像极了“小强”:有惊人的生存力与顽强的韧性。蟑螂能承受自身900倍的压力、断头后仍能存活一周,卵鞘更是抗高温耐干燥,护佑后代孵化。金建联也是这样,在27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与危机,但都能挺过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组织体系:中视金建联传媒、中视蓝海策划、中视蓝海网络、金建联国际传媒……有人不理解问:“办这么多公司干嘛?”,我说:想让年轻同事未来都能独当一面,能管理一家公司。“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依赖某一个人的优秀,只为让金建联的火种永不熄灭。我甚至经常畅想:100年、200年后,金建联在干什么?我希望还在,还能为后来人讲述今天的行业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日,13位同事从北京、深圳奔赴上海浦江皇冠假日酒店,为会议做筹备工作;11月3日下午,“第3届全国门窗经销商大会”;11月4日全天,“第27届中国国际门窗幕墙技术交流研讨会”;11月5-8日,FBC门窗展览会;11月23-27日,组团去迪拜参观BIG5建材展,再到巴林考察“中国门窗联合展厅”项目。期间,北京居然之家“wefactory门窗联合展厅”、佛山“wefactory门窗联合展厅”的筹建工作也在继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金建联”的日常,平凡且倔强。我们始终相信:唯有持续努力、不断更新,才能让“金建联”始终保有对行业的价值,才能继续为这份热爱的事业,写下更长久的时光答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