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章,以其无死地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第五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以其无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兕虎无措其角,兵刃无容其锋;只因心无死地,故外患皆空。</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1. 出生入死:生命的自然归途</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昼夜交替,始于生,终于死,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老子将人分为三类:长寿者占十分之三,短命者占十分之三,而因行为失当主动走向“死地”者亦占十分之三。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生命的长度并非完全由命运决定,人的选择与心态同样关键。就像河流终将汇入大海,但途中或因急流险滩而改道,或因污染干涸而断流,生命的轨迹亦因个体的行为而分化。现代人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放纵欲望加速消耗,要么因恐惧死亡而焦虑挣扎,却忽略了“生死本一体”的智慧。接受生命的有限性,方能活出无限的丰盈。</p> <p class="ql-block">2. 生生其厚:过度奉养的悖论</p><p class="ql-block">“生生之厚”指对生命的过度干预,如追求奢华享受、依赖药物续命等。老子认为,这种“厚生”实为“促死”。就像过度施肥的植物会早衰,过度保护的树木难抗风雨,人的身体与精神若被过度滋养,反而会失去适应自然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养生焦虑”正是此弊的体现:有人为长寿每日服用数十种补品,却因营养过剩引发疾病;有人为抗衰老疯狂健身,却因压力过大导致早衰。真正的养生,应是“道法自然”的适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绪平和,而非用外物强行扭转生命规律。</p> <p class="ql-block">3. 善摄者生:不立危墙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并非依靠神力,而是因其行为合于道,不将自己置于险境。就像经验丰富的渔夫不会在暴风雨时出海,明智的投资者不会将所有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善摄生者深谙“预防优于补救”的道理。他们不争强好胜、不贪图非分之财、不陷入无谓的纷争,因此能避开大多数人为的灾难。这种智慧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异曲同工。最高明的生存策略,是让危险根本无法近身。</p> 二、现实启示 <p class="ql-block">1. 知命达观:以通透之心接纳生命起伏</p><p class="ql-block">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出了本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鼓盆而歌,皆是对生死本质的洞察。现代人常以“成功”标准衡量人生:30岁前必须结婚,40岁前必须财富自由,否则便是失败。这种功利心态让人陷入无休止的攀比与焦虑。真正的达观,是像陶渊明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或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接受生命的起伏,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意义。哪怕生命短暂,只要曾真诚地爱过、创造过、奉献过,便已不负此生。</p><p class="ql-block">现代人困于“年龄焦虑”“成功焦虑”,30岁未立业、40岁未富足便惶恐不安。但老子言,生命价值不在外在标签,而在是否活出本真。不妨将人生节奏从社会标准调回自我频率:25岁探索兴趣,35岁沉淀能力,45岁传递经验,各阶段皆有独特意义。正如四季更迭,春种与秋收同等重要。当能坦然说“我已尽力活过”,死亡便不再是恐惧的终点,而是生命完整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2. 去甚去奢:用减法思维重构生活秩序</p><p class="ql-block">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即摒弃极端、奢侈与过度。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物质过剩”正吞噬着人的幸福感:手机里的未读消息、衣柜里未拆封的衣物、社交平台上虚假的“精致生活”,让人陷入“拥有越多,空虚越深”的怪圈。真正的富足,是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样,用最简朴的方式满足基本需求,将精力投入真正重要的事——陪伴家人、深耕爱好、自我成长——得以生长!</p><p class="ql-block">物质过剩时代,“少即是多”方为智慧。每周做一次“生活断舍离”:删无用APP、清闲置物品、拒无意义社交。外界干扰减少,内心声音愈清。如修剪枝叶,生活需“去奢”腾出空间,让陪伴家人、深耕爱好、自我成长等要事得以生长。</p> <p class="ql-block">3. 善生守中:以守中之道化解人生风险</p><p class="ql-block">“守中”是道家核心智慧,指不偏激、不极端,保持内心的平衡。就像走路时重心稳定才不会摔倒,人生亦需在各种矛盾中寻找支点:进取与退让、坚持与变通、理性与情感。现代人常因“非黑即白”的思维陷入困境:要么过度竞争导致身心俱疲,要么彻底躺平丧失动力;要么压抑情绪引发心理疾病,要么放纵欲望破坏关系。善生者如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应变。这种“中道”智慧,能让人在复杂世界中减少冲突,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的安宁。</p><p class="ql-block">极端时代,“守中”是护身铠甲。职场中,不择手段者众叛亲离,彻底躺平者被时代抛弃。善生者如走钢丝,需进取勇气与退让智慧并存。遇分歧先倾听,遇诱惑思原则,精准分配精力,避免消耗于短期得失。人生如潮,张弛有度方能长久。</p> <p class="ql-block">“以其无死地”,并非追求肉体不朽,而是通过知命、去奢、守中,让精神超越生死的局限。当一个人不再被欲望驱使,不再为外物所困,不再因得失而焦虑,便达到了“向死而生”的境界。此时,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活着本身,已成为一场充满意义的修行。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生命的长度,而在心灵的纯度;真正的安全,不在外界的保护,而在内心的澄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五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出生人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⑧虎,人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②生之徒:徒,类。即长寿的人。③十有三:十分之三。④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⑤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本来可以长生,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⑥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⑦摄生:养生。⑧兕(si):犀牛一类的动物。⑨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兵刃伤害。⑩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始于出生,终于死亡。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过于享受了。听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这样凶恶的野兽,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没有地方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找不到锋刃刺击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致命的漏洞。</p><p class="ql-block">善摄生者,不入死境。就是因为他宁静淡泊,清心寡欲,乐天知命,自然而生,坚守本性,无所谓生死,精神不死,所以也就不会死。</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讲述了善摄生者不入死境的秘密,那就是,让自己的精神长存。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长短,而在于活的过程,在于生命的质量。善摄生者,不入死境。就是因为他宁静淡泊,清心寡欲,乐天知命,自然而生,坚守本性,无所谓生死,精神不死,所以也就不会死。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但如果一个人对物质享受过多,即使长寿也只能说是碌碌一生,而一个注重内在生活的人即使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但他真诚地活过,燃烧过自己,照亮过别人,那么,他的一生就是值得的,他的精神就会与天地共存。</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攻下齐国历下,并一举占领了齐都临淄。齐王田广慌忙赶到楚国向楚王项羽求救:“霸王,您是各国盟主,现在敝国情况万分危急,您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你别把韩信吹得那样神乎,那位钻裤裆将军竟把你吓成了这般样子,真是活见鬼。”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二万兵卒,前往与齐国联合抵抗韩信。楚将龙且亦是位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狠冲猛打,而不讲究计谋韬略。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临水对阵。好战惯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阻住了。“将军,我们真的是再经不起大的失败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过河去与汉军拼消耗,我们实在是拼不起啊。”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说龙且应伺机而动,不可鲁莽行事。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p><p class="ql-block">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龙将军,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田广对龙且说。“哈哈,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呵,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龙且根本听不进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了。当龙且的将士渡过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也趁机回身反击。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而阻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齐王田广也被韩信活捉了。</p><p class="ql-block">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联军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在夜里让士兵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然后,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让士兵突然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水淹齐楚联军,龙且骄傲轻敌,一意孤行,果然中计,最终落得惨败,丢了自己的性命。故事警示大家遇事不能鲁莽行事,要好好分析,善于思考。</p><p class="ql-block">愿与君共勉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