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元章:文物守护者84年无悔坚守</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李元章的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李元章先生以其84年的坚守与探索,为我们守护了一片文化的宁静。他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深情讲述,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的见证。让我们共同缅怀李元章先生,分享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热爱并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自叙履历】</p><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3日,我诞生在山东省栖霞市杨础镇下渔稼沟村。自1953年从教育领域转行至栖霞县文化馆,我便开始了文物工作的旅程。直至1980年离休,又被县人事局聘任至牟氏庄园管理处,我在文物岗位上辛勤耕耘了整整40年。期间,我曾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周年”证书与纪念章,以及在2005年“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活动中,以《我读中国文物报的收获》一文荣获最大年龄奖证书。</p><p class="ql-block">即便离开工作岗位,我对文物事业的热爱与关注却从未减退。我始终坚信,“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每一次的征集、发现、调查和保护,都让我感受到无比的激情与满足。在过去的56年里,我从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到如今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路走来,虽然历经坎坷,但每一件栖霞的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故事。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重现。</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文物事业的工作历程</p><p class="ql-block">【 早期经历 】</p><p class="ql-block">刚开始从事文物工作时,我年仅27岁。我深入钻研考古学和文物知识,将所学灵活应用于实践,逐渐掌握了田野调查、古遗址与古墓葬发掘,以及钻探、摄影、绘图、器物修复和简报编写等一整套专业技能。在1957年和1982年,栖霞县先后开展了两次文物普查和日常文物工作。我骑着自行车走遍乡村,将《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为了更生动地展示文物,我精心策划了多次文物展览,其中1976年的革命文流动展览就吸引了18万余名观众。这些活动不仅增长了群众的文物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文物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全县范围内,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供销社到废品收购站,都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形成了严密的网络。正因如此,栖霞的文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共调查文物单位450处,清理发掘古遗址、古墓葬56处,征集文物万余件,整理文物资料100余万字。烟台地区文管会也多次在栖霞召开现场会,推广其文物工作经验。</p><p class="ql-block">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参与了省、地文物单位组织的多次调查发掘工作,包括曲阜鲁国故城、黄县归城、荣成河口遗址等。1964至1966年间,在临淄齐国故城的调查发掘中,我不仅担任了保管工作,还兼任了部分管理工作,期间我尽职尽责,确保了五万元资金的安全与账实相符。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协助处理日常事务,如拆洗被褥、制作钢钎等。</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2日,栖霞县文化馆在维修牟氏庄园日新堂北群房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瓷坛,其中藏有银元宝。经过仔细辨认,这些银元宝上共有8种铭文,共计50件,总重2962.4两。面对这一发现,财政局提出意见,县委决定将其中8个元宝留给文化馆作为展览品,剩余的则交给财政局处理。然而,我深知这些银元宝是珍贵的文物,它们的价值远超金钱。因此,我坚决主张应将全部元宝交由文化馆收藏。经过双方领导的商议,最终决定先将这些银元宝装箱,送至银行金库代为保管,等待上级的批示。</p><p class="ql-block">我随即携带文化局的“请示报告”,连夜乘坐火车前往济南,向省文物局汇报了这一出土银元宝的情况。省文物局的刘谷局长明确指出,这些银元宝作为文物,应由文化部门负责保存。我返回后,省文化局迅速下达了批示,确认牟氏庄园出土的50件银元宝为文物,并指定由栖霞县文化馆进行收藏。若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这些珍贵的银元宝可能早已被融化成银锭,后人将无缘欣赏这完整的50个大元宝。</p><p class="ql-block">1984年,省文物局组建了文物普查专职小组,我受命前往潍坊、惠民、东营、淄博等地检查文物普查工作。由于长时间在野外作业,我最终因过度疲劳和水土不服而病倒。然而,在病榻上我仍心系工作,简单地吃了些药后便继续投身于田野调查之中。白天我奔波于田野之间,晚上则熬夜整理记录,开会研究解决问题。最终,我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半年的文物普查任务,并因此受到了省文物局的表彰。</p><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栖霞市政府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牟氏庄园承包给青岛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并同意拆除牟氏庄园日新堂的粉坊。然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立即向栖霞和烟台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汇报,强调该房舍位于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内,任何开发行为都必须谨慎。尽管牟氏庄园管理处的领导前来劝解,但我仍然坚持我的立场,坚决反对拆除行为。最终,于副市长果断地表示,我们将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采纳李前亭馆长的建议,保留日新堂的粉坊。</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离休后的贡献与荣誉</p><p class="ql-block">在1947年6月的土改复查中,栖霞镇南岩子口村的王大爷意外获得了一幅寿幛。这幅寿幛是牟氏庄园的牟宗朴在1929年庆生时,特地请来四位湘绣女工,耗时一年精心绣制的,极具收藏价值。文化馆得知此事后,立即派我去尝试征集。我曾三度登门拜访王大爷,但前两次都被他以各种理由婉拒。于是,我改变策略,与他聊起大地主牟二黑子的发家史,以及佃户们如何受到剥削,还有共产党如何领导他们翻身做主,以及国家对文物征集的奖励政策。通过这些深入的交流,王大爷逐渐认识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最终决定将这幅珍贵的寿幛捐赠出来。</p><p class="ql-block">在1956年3月,我得知桃村采购站收购了大量废纸,便前去挑拣。经过一番说服,保管员同意我翻拣。在下午继续翻拣时,我从第三麻袋中意外发现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资料,包括1941年至1943年间的胶东区党委、胶东区行署、胶东军区以及胶东部队的绝密文件和书籍。这些资料对于研究胶东抗战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2006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尽管文物局范宝敏局长考虑到我的年龄和安全,婉拒我参与田野调查,但我还是积极贡献了158处文物线索和上万字的文字资料。我还协助征集了清代禁赌石碑、纪年石碾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栖霞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离休之后,我致力于主编和合编多部地方志书,如《于七抗清》、《栖霞县文化志》等,同时发表了80余篇论文和48幅照片,涵盖《栖霞文史资料》等多家报刊。我的贡献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包括栖霞县委、县政府颁发的“为四化建设再立新功”奖状,以及烟台市委、市政府颁发的“老当益壮、余热生辉”奖状。此外,我两次荣获栖霞县委、县政府颁发的“老干部标兵”称号,并被多部辞书收录,如《栖霞县志》等。</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经84岁高龄。虽然岁月流逝,但我对文物的热爱却从未减退。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我也因此变得精彩纷呈,仿佛与文物融为一体。当有一天我老得无法行走时,坐在藤椅上回顾这一生,我会深深感激文物给予我的一切,它们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访好家谱 传承好家风”烟台市首届好家谱评选活动火热进行中</p><p class="ql-block">2020-09-05 </p><p class="ql-block">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来有纂修家谱的优良传统。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为弘扬中华家谱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给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鉴赏交流机会</p><p class="ql-block">烟台市民文化节组委会</p><p class="ql-block">于2020年8月上旬启动了</p><p class="ql-block">烟台市首届好家谱评选活动</p><p class="ql-block">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该活动由烟台图书馆、烟台市古籍保护中心、各区市图书馆通力协作,采取网络展示、现场展示、专家投票等形式,通过评选“烟台十大好家谱”“烟台十大家谱研究学者”等,进行一场“寻访好家谱 传承好家风”的历史文化旅行。此次活动吸引了腾讯、搜狐、大众网、水母网、胶东在线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共发表稿件30余篇次。</p><p class="ql-block">活动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家谱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尽管活动初评工作已近尾声,但咨询者仍然不断,持续有新的家谱捐赠图书馆。目前,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已接受捐赠纸质家谱50余部,电子家谱150余部,申报研究学者20余人,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家谱文献资源。</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征集到了众多优秀家谱,包括福山王氏、福山岳氏、莱阳宋氏、莱阳张氏、牟平杨氏、牟平常氏、龙口丁氏、龙口王氏、栖霞牟氏、蓬莱张氏、掖县毛氏、招远杨氏、奇山所安氏等在烟台历史上声名显赫家族族谱。这对于进一步整理研究烟台历史文化,讲好烟台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来源,也涌现了众多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祖籍莱州的王政坤先生,从2012年7月开始历时9年,每年都从居住地黑龙江省大庆市回到莱州市的王氏家族发祥地,带领和组织山东莱州缵绪堂王氏家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续修《山东莱州缵绪堂王氏宗谱》的工作。目前王政坤先生已绘制了长幅《山东莱州缵绪堂王氏家族世系繁衍图》,完善了《山东莱州缵绪堂王氏宗谱》(即将印刷),刻制了大型的王氏宗谱章,编辑了续谱的视频片和续谱的影集片。王政坤先生得知此次活动后,立即把这个消息通知了续修宗谱委员会的有关人员。大家认为参加这项活动意义深远,他们将在家谱印刷完毕后捐赠烟台图书馆、莱州市图书馆若干套,并捐赠烟台图书馆一件二十八米长的《山东莱州缵绪堂王氏家族世系繁衍图》。</p><p class="ql-block">曾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烟台市模范老人”等诸多荣誉的栖霞市95岁高龄的李元章先生,收藏谱书1千多册。李元章先生先后协助44个姓氏续修、修补家谱,义务提供各姓氏寻根问祖资料,自费调查,近30年共支出3万多元。他重视烟台公共图书馆家谱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先后为烟台图书馆、栖霞市图书馆征集家谱50余部。李元章先生知悉此次活动后,立即挑选近20种优秀家谱藏品参加,并认真逐一手写评选表格。</p><p class="ql-block">芝罘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彭守业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毕业后悉心研究民俗学、家谱学、方志学及地方史,编修了《荣成黎明村志》《芝罘大疃村志》《荣成马草夼村志》《芝罘区村庄简志》四本志书。先后编修了《荣成市马草夼村彭氏谱书》《荣成彭氏谱书》《荣成市马草夼村刘氏谱书》《烟台市芝罘大疃村安氏家谱》《福山县宅院村张氏谱书》《烟台市芝罘区幸福三村王氏谱书》六本谱书,参与编修《芝罘区区域文化通览》等著作。彭守业先生获知此活动后,立即广泛发动,协助征集家谱,助推此项活动有效开展。</p><p class="ql-block">此次“寻访好家谱 传承好家风”烟台市首届好家谱评选活动在各区市馆初评后,烟台图书馆、烟台市古籍保护中心将通过网络展示、现场展示、专家投票等形式,评选出“烟台十大好家谱”“烟台十大家谱研究学者”,并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探讨烟台市家谱文化建设工作。</p> <p class="ql-block">栖霞太虚宫发现妈祖族侄墓碑</p><p class="ql-block">在栖霞太虚宫,人们在文物部门存放于此的各类石碑中发现了一块非常特殊的墓碑,墓碑上刻有"宋进士登州刺史林府君讳德实墓"。据栖霞市文物研究工作者孙航伟考证,该碑墓主人"林德实"为栖霞林氏始祖,其生年应在930年前后,卒年应在1010年前后。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航海保护神"妈祖"的族侄。在刺史林德实去世后的130年后,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宗师丘处机在这里诞生了。如今"德实碑"在丘处机当年修建的太虚宫里被发现,也算是一个巧合。</p><p class="ql-block">据《栖林世系》记载:"栖霞林世系始自德实祖,传承至今。"其实栖霞林氏后裔尊德实祖为始祖。在新修的栖霞《林氏族谱》对"林德实"这样记载:德实,名江,字德实。为烈长子,晋安林禄第二十三世孙。原福建兴化府莆田县道口村(洛口村)八甲人士。莆田进士。郡庠生时携弟外游,以字德实行世, 参与科举及第,于宋太祖年间,官至登州刺史,遂籍栖邑。</p><p class="ql-block">笔者在已故栖霞民俗专家李元章遗著《栖霞记忆》里找到了德实墓碑发现前后过程:据他回忆,该碑原立于栖霞城北宫北柘柘茔。族人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旧残碑原址重立(旧残碑去向不明)墓碑。重立之碑,距今已过170年整,由于年代久远,基座、碑头去向不明,碑体于1999年被李元章发现后,先存于牟氏庄园,后迁入太虚宫。碑体中间有一洞,据传此洞系机床厂固定机械所致。</p><p class="ql-block">墓碑原系龙头大碑,碑首、碑座皆缺,碑身高180厘米,宽78厘米,厚18厘米,上、下榫宽35厘米,高8厘米,正面边刻云纹,中间阴刻楷书楷书4行,计46字。背面阴刻楷书,右边刻林氏参加立碑村名,右上角能看清的村名有荆夼村、河崖村、龙窝铺、楼底村、榆山后、林家店、巨屋村;右下角能看清的村名有汤上村、北城子、慕家店、后罗坡、庙后村。此碑是研究胶东历史和撰修《栖霞林氏族谱》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关于林德实的身世以及他与妈祖的关系,《栖霞林氏族谱》编委会主任林文海介绍,在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仅把妈祖视为航海保护神,更将妈祖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为中心的一些地区,处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尤其是在台湾地区,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多达五百余座。</p><p class="ql-block">据传妈祖是民间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为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p><p class="ql-block">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祖父为莆田人林孚,妈祖父亲为莆田人林愿,林愿(或作惟悫)后辞官回乡。《闽林晋安世系》载:禄公入闽,镇守晋安,并定于此地,此乃晋安林。而《栖霞林氏族谱》载:本世系自禄公始,传承至烈公,共计二十二代。而《栖林世系》中有:"二十三世,江,烈公长子。"由此虽看不出妈祖和德实祖的近亲关系,但妈祖是禄公22世孙女,德实为禄公23世孙,理应是妈祖的族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