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29日下午,我从花明楼驱车前往长沙市简牍博物馆,参加“长沙七人书画艺术展”。步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墨色沉稳,笔力雄健,“前村素艳”四字展标,他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先生题写的,如行云流水般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字迹背后仿佛有风雷涌动,却又归于宁静。右上角那一方小小的印章,像是艺术家悄然盖下的心印,不张扬,却自有分量。我驻足片刻,竟觉这四个字不只是题赠,更像是一声轻唤,唤醒了我对这场展览的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另一侧,是一幅由著名书画艺术家、麓山书画院院长杨正良先生创作的巨幅山水“大沩凌云”占据整面墙壁。连绵的山脉在墨色浓淡间起伏,森林层层叠叠,深浅交错,它仿佛在向人们倾诉沩山“千古文化”。沩山的“千手观音”、“密印祠”,以其“南轩书院”毕入境其中。整幅布局不争不抢,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我站在画前,竟有些恍惚,仿佛听见风穿过林梢,看见云在山腰缓缓游走。那一刻,画不是画,而是一扇门,通向一个无需言语的世界。画旁是一幅对联书法,笔力沉实,字字如鹰立岩上,俯瞰大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往里走,是一幅别具匠心书画作品,他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墨迹淋漓的书法与淡雅的山水相映成趣。</span>山峦起伏间,古塔隐现于云雾之中,仿佛从千年的诗行里走出,静默地守望着时光。那几笔轻描的飞檐,竟让我想起儿时在岳麓山下听过的钟声,悠远而清亮。书法的字里行间,似有文脉流淌,与画中的意境悄然交汇,仿佛艺术家以笔为舟,载着观者渡过一段静谧的文化长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画是著名书画家杨正良先生根据宁乡故人、著名的诗人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的诗意创作的。如果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便会发本次展览的主题就出自这首诗歌里——前村素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中央的蓝色横幅上写着“长沙七人书画展开展开幕式”,字迹庄重,宣告着一场艺术的相聚。墙上挂满水墨山水与各体书法,左侧一幅巨幅山水气势恢宏,山势蜿蜒如龙,林木葱茏,仿佛能听见溪水潺潺;右侧几幅书法或遒劲或飘逸,各具风骨。光线从顶棚洒下,照亮了每一寸笔墨的呼吸。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艺术在低语,七位长沙艺术家的名字,如同七颗星子,在这片文化夜空里静静闪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角处的一隅,略显凌乱却格外真实。墙边放着蓝色椅子和纸箱,像是布展尚未完全收尾的痕迹。可正是这份未加修饰的“准备状态”,让艺术显得更贴近生活。三幅作品并列而挂:左边是一幅对联,笔意温厚,像是农人对四季的朴素礼赞;中间花鸟画,画中夏荷斗艳,溪流婉转,意境深远;右边一幅长篇书法,密密排布,如细雨落纸,字字皆有来处。我忽然觉得,艺术不必总在高台之上,它也可以就这样,静静立在角落,等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厅的回廊式展区,两侧的作品各具风情。左侧山水悠远,右侧几幅小品却格外灵动——草虫伏叶,藤蔓缠枝,细节纤毫毕现,像是把整个自然的私语都收进了尺幅之间。中央一幅热带植物图色彩浓烈,叶片宽大舒展,仿佛正从画中生长出来。光线柔和地洒落,脚步也跟着轻了。在这里,每一步都像在翻一页书,一页写满笔墨与生命的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侧山峦叠翠,白云轻浮于天际;右侧山势峻峭,林木苍郁,两幅风景画静静相对,如同两位老友,一个温润,一个沉稳。这是著名版画家石建兵先生创作的精品。木质画框简洁大方,衬得画意更显纯粹。我站在画廊里,仿佛穿行于不同的季节与心境之间。艺术不必喧哗,它只需存在,便足以让浮躁的心慢慢沉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廊墙上,山水与书法错落有致。左侧一组山水画清秀婉约,中间一幅大字书法气势磅礴,右侧则是一幅由小方格组成的书法作品,如棋局布阵,规整中藏着变化。每幅作品都装裱得体,悬挂有序,看得出布展者的用心。展厅宽敞明亮,头顶射灯如星点垂落,照亮了每一笔墨的温度。七位艺术家,七种风格,却在这空间里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如同湘江支流,各自奔涌,终归同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位参观者站在一幅大字书法前低声交谈,神情专注,仿佛在解读一首隐秘的诗。窗外竹影婆娑,微风拂过,沙沙作响,与室内的静谧相映成趣。他们穿着随意,却与这环境毫无违和,反倒添了几分生活气息。我忽然明白,艺术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高悬于殿堂,而在于它能否让人停下、凝视、低语,甚至微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幅山水与一幅书法并列而挂,山水壮阔,江流宛转,色彩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湿润的空气;书法竖排而下,字字如珠,笔意古拙而清雅,它是由著名的草书高手谢建明老师创作的精品力作。两者并置,竟如诗与画的对话,一者绘形,一者传神。我站在作品前,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吟诵,也看见了今日的笔墨回应。文化,原来就是这样在时间里轻轻接续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面墙上,四幅作品依次排开。最左一幅书法以红底衬黑字,下方还绘有一只展翅的凤凰,庄重中透出华美;中间两幅一画竹一书字,竹影清瘦,笔意清逸;右侧又是一幅长篇书法,字密如雨,却丝毫不乱。整个空间简洁明亮,天花板的通风口轻轻送风,仿佛连空气都在为这些作品呼吸。我站在这组作品前,感受到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对传统的敬意与传承的自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九幅神“鹰”书法是由著名的书法家夏时先生创作的神逸之作,如九颗星辰悬于深色背景之上。纸色微黄,墨迹各异——有的奔放如江河决堤,有的内敛似深潭静水。每一幅都像在诉说一个不同的故事,或豪迈,或沉郁,或洒脱,或严谨。七位艺术家,竟有如此多样的笔墨心声。我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像是一次灵魂的集会,用笔墨写下各自的答案,也留下共同的追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本次办展的七子之一杨正良先生和谢建明先生在巨幅“大沩凌云”山水画前合影,笑容自然,神情俊逸。画中山势雄浑,林海苍茫,而我们站在画前,显得渺小却从容。那一刻,人与画仿佛达成了一种默契——画因人而活,人因画而静。背景是素白的墙,却因这一幕变得温暖。艺术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样的瞬间:它不只被观看,更被分享、被记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沩凌云”山水巨作前,我们再次驻足合影。画中山川壮丽,笔墨层次分明,右侧一幅竖幅书法静静相伴,增添了几分文气。我们站在画前,轻松自在的表情,仿佛不是在参观,而是在赴一场久违的约会。我忽然觉得,“前村素艳”这个名字真好——前村是根,素艳是魂,七位艺术家用笔墨唤醒了那些被遗忘的美,也让观者在喧嚣尘世中,找回了一寸宁静的心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览撤展之前,我和本次七人展作者夏时、石建兵、杨正良、谢建明先生以其部分策展人站在一幅大型书法前合影,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墙上作品琳琅满目,山水与书法交相辉映,左侧画中山水清幽,右侧小格书法如星罗棋布。他们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留影,更像是在宣告:我们来了,我们看见了,我们被触动了。艺术的温度,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笑容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之后,本展作者夏时、石建兵、杨正良和谢建明诸君在作品集“前村素艳”上为我题签。七人新展,开荒拓境;前村素艳,再续兰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