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承德的地标---棒槌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摄影;西窗呓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网上查了一下,也问过旅店服务员,去磬锤山需要乘坐某路公交,到喇嘛村站下车,于是便乘车前往。结果下车后需要走挺远的路,心想是不是应该在下一站下车能少走一些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约走了二三里路,到了磬锤山景区入口处。决定来磬锤山时,已经打听清楚了徒步上山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途中再赏个景拍个照就得一个半小时。下山至少需要四十多分钟,这应该是正常情况。也有人说可以步行上山,乘索道下山,本地人这样想应该是下山乘索道三十元钱,比上山索道便宜二十元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景区南门徒步至主峰,山路长长,还要爬升350米,年轻人体力好也要一个小时左右。而一个七十五六的老年人,恐怕得一个半小时以上吧,消耗体力,耗费时间,有所不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省点时间看棒棰,我决定乘索道上山,卖票的说途中没什么风景,还是买往返票吧。而我依旧我行我素,五十元买了单程票。索道1600多米,二十五分钟后到达景区核心区域,棒槌峰脚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磬锤峰,古称石挺,位于承德市郊区,距市区五里地,很近,是国家4A级旅游区。磬锤峰从形成到如今大约有300万年,它挺拔俊俏擎天而立,直插云端,上粗下细,很像过去洗衣用的棒槌,所以俗称“棒槌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棒槌高38米多,上部平均直径15米,下部直径10米多,它就那样孤傲的伫立在那里,供世人欣赏,也算是堪称世界一绝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在棒槌脚下零距离看棒槌,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更无法拍摄到它的神采它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磬锤峰距基座18米处,峰的半腰有一株纵横而生的桑树,树高3米多,主干直径30多厘米,据说树龄有300多年。它能长在光秃秃的石柱上,只能靠根子扎进石壁缝隙中,汲取微弱的养分和水分艰难的生存几百年,也算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磬锤峰北二百余米处,有被称为砬壁佛光的宝山寺,建于清朝中后期,由名僧麻祥主持建造,寺庙坐西面东,背倚和磬锤峰同时形成的石墙残留物,高约四米,长约二十米。它仅构一院辟一门,院内高台上设正殿三楹,殿内主供宗喀巴、五世班禅、七世达赖、不动金刚、弥勒佛五尊佛像,且五尊佛像均为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寺庙很小,光线灰暗,那些摩崖石刻造像看上去模模糊糊,并不清晰。殿外南侧的吉祥天母、米拉日巴二尊佛像也是如此,风化严重。据说,名位置麻祥建好寺庙后,便在这里吃住修行直至去世,其墓塔就在宝山寺附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地有句话说:摸摸棒槌山,能活一百三。我想前来山上摸棒槌的人,应该不少吧,但不知有几人活了一百三,能活过八十岁的又有几人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棒棰周边转了几圈,游人寥寥。零距离欣赏棒槌,想看看棒槌的真面具的人绝对也是个棒槌,包括我自己。转悠够了,便顺山路向磬锤山下走去。下山的路很长,且有几个上下坡。说实话,走得挺辛苦,有点累,走走停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磬锤峰南500米处,有一凸起的巨石,长约20米,高约14米,形如一只静卧的蛤蟆,昂首凸目,大嘴微张,远眺惟妙惟肖。在下山途中正好可以清晰看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看时间尚早,却也不着,一边走一边踅摸可以拍照的风景。在一个叉路口,遇见两个青年男女,从叉路那边走过来,说是去看蛤蟆石了。正遇一清洁工走过,说看蛤蟆石的最佳位置在那儿,又用手指了指前面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女士说我们在跟前边眼睛嘴都看到了。清洁工说在那儿只能看蛤蟆屁股,前不到二百米的位置你们过去看看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下山路,年轻男女也就前去看了一眼,说到这还不如那边呢,就原路返回了。我站在那儿看了看,角度也不算好,就又前行。在拐弯处,有一个略高的位置,驻足再看,角度很好。原来是只差几步的位置,才是清洁工所指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下山的途中,只遇到一个上山的人,他告诉我说还有一半多的路,这个人徒步上山,且步履轻盈,想必应该是本地人,或许是景区工作人员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想到还有一半多的路,不由得觉得更累了。不过选择步行下山,也是收获多多,能看到棒棰的不同角度,能看到在棒棰脚下看不到的景色。棒棰作为承德的标志,拍摄不同角度的风采,也是喜欢摄影的疯子的追求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确实很累,毕竟年龄不饶人,但我别无选择,累并快乐着。而惊喜还在后面,山下便是外八庙之一的普乐寺,若非选择步行下山,便错过了与普乐寺的邂逅。走了一个半小时的下山路,游了普乐寺,也算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