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书】学员作业作品大练兵系列课(一)</p>
<p class="ql-block">那一笔一画,像是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脚步,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重。写下“济登庶建者”五个字时,仿佛不是在练字,而是在与古人对话。楷书的骨架撑起了整幅作品的气韵,横平竖直间,是规矩,也是底气。这五个字,字字如磐石,落纸生根,透出一种典雅的静气。它不张扬,却自有一股力量,让人驻足良久。或许,这就是传统书法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急于表达,却在无声中诉说千年文脉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行书】学员作业作品大练兵系列课(一)</p>
<p class="ql-block">⭕课程回放👉https://appsdys9r4x3230.h5.xiaoeknow.com/v4/course/alive/l_690056fee4b0694c5b447651?app_id=appsdys9r4x3230&alive_mode=0&pro_id=&type=2</p>
<p class="ql-block">课稿如下,注意保存~</p>
<p class="ql-block">“先比通忍智”这几个字一出来,风格陡然一变。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方格束缚,而是笔锋流转间透出几分洒脱。墨色浓淡交错,笔画粗细随心,像是思绪在纸上自由奔跑。旁边几行小字写着“看艺术”“造型艺术”,像是作者在提醒自己,也提醒观者: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一种表达。它可以在传统里扎根,也能在现代中开花。这一幅,工整中藏着流动的节奏,流畅里又不失力量,仿佛在说:行书的妙处,正在于“行走”二字——不拘泥,不停滞,一路向前。</p> <p class="ql-block">“疏使获金德承”,七个字稳稳当当地落在红格之间,像是被精心安排过的秩序之美。每一笔都清晰有力,没有丝毫犹豫,仿佛写它的人早已在心中演练千遍。红格如界,却未限住气韵,反而让整体更显端庄。下方“主题关系”四字虽小,却点出了这幅作品的用心所在——不只是练笔,更是在梳理一种书写与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金德承继,疏通知远,字义与书风竟也隐隐呼应。这样的练习,早已超越了技法本身,成了心性与文化的双重磨砺。</p> <p class="ql-block">“领朗故长也怀悟早契”,这行字一气呵成,如溪流奔山涧,毫无滞涩。没有格子的约束,笔势便更加舒展,字与字之间有了呼吸,行与行之间有了节奏。它不像前几幅那样讲究工整对称,反而追求一种自然流露的洒脱。仿佛写字的人不再刻意控制,而是任由情绪与笔墨一同流淌。下方“学习方法论”几个小字,像是一句轻声的总结:原来,最有效的学习,不是死守规矩,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感悟。行书之“行”,本就是行走、运行、流动之意。这一幅,正是对“行”字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这几幅作品,看似各异,实则同源。有的沉稳如山,有的灵动如水,有的规整有序,有的自由奔放。但它们都来自同一堂课,出自同一群正在努力的人之手。没有谁一开始就写得完美,但每一笔,都是进步的痕迹。行书的魅力,不在于一挥而就的潇洒,而在于不断练习中,逐渐找到笔与心的契合点。这一场“大练兵”,练的不只是手,更是眼、是脑、是心。</p>
<p class="ql-block">写字如修行,急不得,也停不得。</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傍晚,窗外的光斜斜地照进书房,笔尖在纸上轻轻一触,墨迹便如呼吸般延展。我看着学员交上来的作业,一张张翻过,像是走过一条由笔画铺成的小径。有人还在寻找结构的平衡,有人已开始试探节奏的轻重缓急。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那是一种只有真正投入过的人才懂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书法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是结果的完美,而是过程中的觉醒。当“先比通忍智”这几个字跳出格子,笔锋开始有了情绪,我知道,有人正在从“写字”走向“书写”。那几行小字“看艺术”“造型艺术”,像是悄悄写下的日记,提醒自己:这一笔,不只是临帖,更是表达。</p>
<p class="ql-block">而“疏使获金德承”那一幅,则让我想起老匠人打磨木器的样子——不疾不徐,一刀一凿皆有来历。红格是规矩,也是舞台。在限制中起舞,反而更能看出功力。那种克制中的力量,像极了我们常说的“收放自如”。</p>
<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还是那幅没有格子的“领朗故长也怀悟早契”。它像一场雨后的山间小路,泥泞中有生机,歪斜中见走势。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若断还连,像是话说到动情处,语气自然加快,却不曾失了分寸。这不正是行书的真谛吗?在流动中保持筋骨,在自由中守住本心。</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以为练字是练手,其实练的是感知。看一幅作品,要看它有没有“气”——那股从第一笔贯到最后一笔的呼吸感。而这场大练兵,正是让大家在反复书写中,一点点把外在的技法,内化成自己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什么时候才算写好了行书?</p>
<p class="ql-block">我想,大概就是当你不再想着“怎么写”,而是“想怎么写”的时候。笔随心动,字由情出——那一刻,你写的不是字,是你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