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9日我们来到了江西南昌。清晨的阳光洒在南昌站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洁白。我站在广场前,望着这座现代城市的门户,心中却已飞向不远处那片沉淀着历史风云的土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启程的脚步轻快,而思绪早已庄重起来。</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园区,一块深红色的牌匾映入眼帘,“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个金色大字沉稳有力,像一声低沉的号角,唤醒了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灰墙静立,金属框架勾勒出庄严的轮廓,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这里,是信仰开始闪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刻有馆名的石碑前微笑留影,那笑容并不轻浮,反倒透着一种敬意。我也停下脚步,在这方寸石碑前静静驻足。它不只是纪念馆的标识,更像是一道通往1927年8月1日凌晨的门扉,推开它,就能听见那一声划破长夜的枪响。</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后,我走向滕王阁方向。途中经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灯光拱门上写着“市井西湖”,两旁商铺灯火通明,电动车穿行其间,人群在光影下流动。这喧嚣的都市夜景,与白天参观的革命记忆形成鲜明对比——正是那些曾经的浴血奋战,换来了今日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一隅,几尊青铜雕像静静矗立于绿树之间。他们身着军装,或低语商议,或凝望远方,姿态各异却都透出一股坚定的力量。我绕着雕像缓步而行,仿佛听见了那个年代的风声,看见了无数年轻身影在黑暗中点燃火种。</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处展厅中央,陈列着一把巨大的步枪模型,背后是一面红旗,五角星熠熠生辉,俄文字样“ВЕЧЕРА”静静悬挂其上。四周雕塑群还原了战斗场景,头顶圆形天窗洒下柔和光线,如同历史之眼,默默注视着来往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前写着“危难中奋起”,讲述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艰难探索军事道路的历程。当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血雨腥风席卷而来时,共产党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在绝境中举起枪杆子。读到这里,身旁一位老人轻声对孙子说:“记住,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前言展板详细记录了那段动荡岁月。文字清晰,背景素净,却压着千钧重量。我看到几位参观者久久伫立,有人低头默念,有人悄悄拍照。历史从不是冷冰冰的纸页,它活在每一个凝视的眼神里。</p> <p class="ql-block">“打响第一枪”——这四个字赫然印在深色展板上,金色徽章如星火闪烁。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起义军发动武装反抗,占领南昌城。那一刻,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我站在展板前,仿佛听见了那一声惊雷,炸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一幅装裱的书法作品静静陈列,上面是贺龙与叶挺于7月31日签署的作战命令:“决定于次日四时解决南昌敌军。”笔迹刚劲,墨色沉稳,字里行间透出临战前的决绝。这不是普通的公文,而是一份用信念写就的誓书。</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与一幅书法并列展出,照片中的建筑布满弹孔,墙上钟表定格在“八一枪声”的时刻。旁边的毛笔字记录着历史细节,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我忽然明白,所谓纪念,并非只是回望过去,更是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一幅画作前,士兵们集结在建筑前,佩戴红领巾,神情肃穆。中央一人站在高台,似在动员讲话,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一刻的紧张与激动,穿越画布扑面而来。他们不知道未来如何,但他们知道,必须向前。</p> <p class="ql-block">“转战上井冈”展板讲述了起义军失利后,如何辗转赣南、湘南,最终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从南昌到井冈,是一条用脚步丈量信仰的路。红色线条在地图上蜿蜒前行,像一条燃烧的火种,终将燎原。</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陈列着一顶蓝军帽、一只银号角、两条红领巾和一双草鞋。这些朴素的物件,曾属于那些跋山涉水的战士。我盯着那双草鞋,想象它踏过多少泥泞山路,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希望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井冈山会师路线图》,红色行军线穿越山岭,标注着一个个关键节点。这不仅是一张地理图,更是一幅精神地图——它告诉我们,信念如何在逆境中延伸,理想怎样在绝境中扎根。</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写着“‘八一’在军旗军徽中闪光”,三块展板依次展示军旗、军徽与八一勋章。红色背景如火焰跳动,映照出一个节日的分量。八一,不再只是一个日期,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血脉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最后驻足于一幅油画前,战士们高举红旗冲锋陷阵,山峦为幕,火光为灯。他们的脸上没有恐惧,只有坚定。我久久凝视,仿佛听见了呐喊,看见了旗帜在硝烟中飘扬——那是属于英雄的时刻,也是属于信仰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馆时,夜风拂面,滕王阁的灯火已在远处闪烁。我回望这座静谧的建筑,它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把一百年前的枪声,轻轻放进每一个路过者的心里。而今晚的南昌,依旧灯火如星,人间如诗。</p> <p class="ql-block">夜游滕王阁</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 [téng wáng gé]</p><p class="ql-block">“江南三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地处赣江东岸、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为南昌市地标性建筑、豫章古文明之象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现存建筑为1985年重建景观;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滕王阁是仿宋建筑风格。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偕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为依据,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30]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共有七层,分为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及阁楼;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3.5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18年10月29日,包含滕王阁在内的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2月14日,滕王阁景区“背诵《滕王阁序》免门票”活动已有13万+人挑战成功,印证了“旅游+文化”的无限可能。滕王阁不再只是建筑符号,而是演变为可参与、可触摸的“活态文化场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