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可确认的王朝都城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存,距今约3800-3500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的发现填补了考古学上夏商之间的关键空白,首次揭示了中国早期王朝的都城形态,比如出现了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铸铜作坊和绿松石龙形器等,证明当时已进入国家形态,是探索“夏文化”的核心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以下是其详细介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基本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该馆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节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建筑特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最早中国”为理念,融入“钥匙”“盘龙”等二里头元素,屋顶平面暗含“钥匙”形象,寓意二里头遗址是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建筑整体宛如一条盘旋的巨龙,与遗址区融为一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展陈布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上地下共四层,地上分为展陈区、办公研究区、库房技术区和文教区。基本陈列由“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组成,系统展示夏代历史、夏文化探索历程及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等。此外,还有临时展览展厅、数字展厅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馆藏文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截至2023年,馆藏数量14307件(套),珍贵文物3326件(套),有骨猴、七孔玉刀、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龙形玉璋、网格纹铜鼎、乳钉纹铜爵等珍品,其中乳钉纹铜爵被称为“华夏第一爵”,绿松石龙形器则展现了中国龙最早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荣誉奖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1年获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22年入选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23年荣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唯一一项设计奖获得者,其陈列展览还多次获得“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等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洛阳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与多位名人相关,他们或为遗址的发现、发掘做出贡献,或因与博物馆的学术交流、文化活动而被人们熟知。以下是具体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徐旭生 :1959年,他带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因村民的指引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被称为“考古寻夏第一人”,其名字与二里头紧密相连,博物馆中也有关于他的展示,如第五展厅有徐旭生的塑像及他寻找“夏墟”的调查日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赵芝荃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首任队长,1959年秋带领队员掘开了二里头遗址第一铲土,在1959年至1979年期间,带领队员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发现了1号、2号宫殿基址等重要遗迹,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为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郑光 :1980年接替赵芝荃成为二里头第二任考古队队长,是担任该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任期间进一步细化了二里头文化分期,重点发掘了以铸铜作坊为代表的遗址,用实物证明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文明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许宏 :1999年至2019年担任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带领考古队调整工作方向,将发掘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聚落形态上,发现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宫城的位置和城市区划等,提出了“最早的中国”这一概念,著有《最早的中国》等书。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王丛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高级技师,自1983年加入二里头考古队以来,始终扎根田野一线,精通洛阳铲钻探技术,主导完成“中国最早紫禁城”“井”字形宫室建筑群及“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绘图工作,曾获“全国文明家庭”、“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等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李文初 :现任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副研究馆员,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博物馆学专业,此前还担任过洛阳博物馆馆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