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重回母校11.10.2023

深深

<p class="ql-block">三十五年了,我终于又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斑驳的光影随风轻晃,仿佛时光的碎片在眼前跳跃。记忆里的南加大,是红砖墙与棕榈树交织的画卷,是青春脚步踏过图书馆前广场的回响。如今重逢,校园早已扩建,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映着加州永恒的蓝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可那份沉静的学术气质,却像老友般未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慢慢走着,路过那座曾无数次穿行的拱门,看见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草坪上读书、谈笑,像极了当年的我们。一位在校园工作了三十五年的老职工认出了我制服上的旧徽章,笑着攀谈起来。他说有位当年教哲学的老教授,竟还坚持在讲台上授课。我心头一震——原来有些人,真的把一生都种在了这片校园里。</p> <p class="ql-block">戈冰说得对,名校于旅人,常是打卡清单上的一站。可当你曾把青春埋进它的土壤,再回来,就不只是观光了。</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新生中心前的广场上,看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穿梭而过,有人车把上挂着耳机,有人后座载着笑闹的朋友。一辆停在台阶旁的旧式自行车,让我忽然想起自己当年也是这样,载着书本和梦想,风一样掠过校园的每个角落。那时总觉得时间太慢,盼着毕业、盼着远方;如今站在旧地,才懂那一段段看似平凡的上学路,早已是回不去的黄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我没能参加过一次校庆,总觉得来日方长。可人生哪有那么多“来日”?老同学散落天涯,联络的只剩零星几个。若早知岁月如此不留情,当年就该多写一封信,多留一张合影,多赴一次约。但或许,正是这份遗憾,才让今天的重访多了一层温柔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曾经和朋友走过东岸西岸的各大名校,哈佛的秋叶、耶鲁的哥特尖顶、斯坦福的长廊,都曾让我驻足赞叹。那时看它们,是风景,是荣耀,是知识的圣殿。可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一所大学最美的部分,从不在建筑多宏伟、排名多靠前,而在于它是否曾承接过你的迷茫与热望,是否记得你年轻时的脚步与心跳。</p> <p class="ql-block">南加大于我,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只教我谋生的本领,更教会我在喧嚣世界中守住内心的秩序。如今我在三藩市的政府预算部门工作,每日与数字和政策为伴,可每当决策艰难时,我总会想起课堂上教授说的那句:“理性是工具,良知才是方向。”——原来母校从未远离,它早已融入我的呼吸与选择。</p> <p class="ql-block">我绕到校园后方的小湖边坐下。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与远山,一位穿紫色上衣的女士戴着宽檐帽静静拍照,画面宁静得像一幅画。我闭上眼,听见风穿过树梢的声音,听见自己心底轻轻的叹息。不是伤感,而是一种圆满——我回来了,带着半生经历,重新认识那个出发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在老图书馆前站了很久。夕阳把红砖墙染成暖橘色,仿佛为记忆镀上了一层金。</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一辈子只回一次,也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它等的,从来不是归来的人,而是那颗终于懂得珍惜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