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新教材衔接说明分析

大海

<p class="ql-block">2025年秋季三年级数学新教材衔接</p> <p class="ql-block">2025年秋季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衔接分析培训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通过2025年秋季学期小学三年级数学衔接说明培训学习,我的内心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学衔接远不止是知识点的简单对接,它更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桥梁,连接着学生过去的学习与未来的探索,关乎着他们知识体系的稳固,更呵护着那份宝贵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以下几点体会,如同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我层层涟漪般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要关注学生学习基础,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根发芽”体会: </p><p class="ql-block"> 教学衔接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要基于学生温热的认知土壤,帮助他们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就像“秒的认识”,不再是干巴巴地告知“1分钟=60秒”,而是通过“我与时间的故事”这样的活动,让时间单位在学生可触摸的生活事件中变得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案例反思:回望过往,我是否有时过于心急,扮演了“知识播种机”的角色?我仿佛能听到自己曾经的声音:“同学们,记住,1分钟等于60秒!”然后看着孩子们茫然地点头。现在想来,他们点头,可能只是出于对老师的服从,而非内心的理解。“秒”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新教材中提到的“小调查”和“估一估”点醒了我。我为什么不让他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呢?比如,组织一场“一分钟挑战赛”,看看一分钟能拍多少下球,能写多少个字;再让他们屏住呼吸,感受一秒钟的短暂。当孩子们用自己身体的节奏去丈量时间,抽象的“秒”才真正在他们心中有了分量,知识才算是真正地“生根发芽”了。</p><p class="ql-block"> 二、注重学习迁移,从“机械重复”到“打通任督二脉”体会:</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衔接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实现能力的跃升。在“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29个十”、“11个一”的算理本质,就如同打通了知识的“任督二脉”,让百以内加减法的法则顺畅地流淌到更广阔的数字领域。 案例反思:我是否曾满足于学生机械地重复计算,而忽略了追问那个最根本的“为什么”?我记得班上有个孩子,计算 300 - 145 时,个位从十位借位,十位是0,再从百位借位,他总是搞错。我反复纠正,他却屡教不改。现在我才明白,我教给他的只是“借位”的招式,却没有帮他练好“位值”的内功。而“29个十”的案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会拿出计数器,或者画一画小方块,让他亲手操作:从3个百里拿出1个百,变成10个十,再从这10个十里拿出1个十,变成10个一。当他亲手完成这个“拆解”与“重组”的过程,我相信,他不仅做对了这道题,更理解了其背后的算理,这才是真正的“打通任督二脉”。</p><p class="ql-block"> 三、培养数学思维,从“解题工匠”到“建模大师”的蜕变体会:</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衔接的更高目标,是点燃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倍的认识”中,通过问题驱动、画图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标准量”与“比较量”的舞蹈,将抽象的乘除法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模型,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升华。 案例反思:在处理“倍”的应用题时,我是否无意中教给了学生“见倍就乘”的万能钥匙?我记得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反复强调“用除法”。结果遇到“白兔有6只,黑兔有2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这道题,有学生列出了 6 ÷ 2 = 3,却说不清为什么。他只是一个“解题工匠”,而不是一个“思考者”。 新教材中“圈一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我会引导他:“我们把黑兔的2只看作1份,圈起来。看看白兔的6只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只?”当他亲手圈出3份时,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有3个2只,所以就是3倍!”这个“圈”的动作,就是将抽象的“倍数关系”转化为直观的“份数关系”的建模过程。从此,乘法和除法不再是孤立的算法,而是理解同一数量关系的不同视角。</p><p class="ql-block">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表面热闹”到“内在驱动”的深耕体会: </p><p class="ql-block"> 新教材衔接的艺术,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无论是“我的时间小书”的创作,还是“曹冲称象”的故事,都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与数学不期而遇。案例反思:设计的教学活动,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非凡”,还是真正触及了学生内心的“求知若渴”?讲到“曹冲称象”,我可能只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课堂的“调味品”,讲完就翻篇了。但这次培训提醒我,这本身就是一座蕴含着“等量替换”和“转化”思想的数学富矿!我会这样设计:先讲完故事,然后提问:“曹冲为什么让大象上船,再装石头,而不是直接让人上船?”引导学生讨论“石头”和“人”哪个更容易控制和累加。接着,我会拿出天平、积木和一个小玩具,让学生分组扮演“小曹冲”,去称出玩具的“重量”。当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用一堆小积木的“总重量”替换掉玩具的“重量”时,他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种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智慧。 这种源于智力挑战的乐趣,远比任何游戏都更持久,更能驱动他们主动探索。</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新教材衔接说明不仅是一份教学指南,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话,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1、认真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异,明确需要补充的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p><p class="ql-block"> 2、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p><p class="ql-block">3、创设良好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数学。 </p><p class="ql-block">4、注重反思改进:将教学反思常态化,不断追问教学行为的本质目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教知识”真正转向“育思维”。</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相信,通过这样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们一定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衔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而灵动的基础,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p><p class="ql-block"> 拥翠乡胜利小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