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秋日谒陵揽胜之旅(4、周公庙、凤翔东湖、冯家山水库、马援墓)

独步喧嚣

9月23日,天气晴好,秋高气爽。起个大早,驱车西行横跨三个县,去岐山周公庙、凤翔东湖和千阳冯家山水库游玩。<div>一路顺畅,大约一个钟到达岐山周公庙。</div><div>岐山周公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地处凤凰山南麓。《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周公庙古称“卷阿”。“卷阿”音“全窝”,卷意曲,阿指大陵,即弯曲的大陵。<br></div><div>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曾遭毁坏,从秦朝起,经过历朝历代修葺改造,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br></div><div>岐山周公庙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称为“世纪大发现”。<br></div><div>因是淡季,游客很少。买好票,请了讲解员,开始周公庙怀古揽胜之旅。</div><div><br></div> 站在周公庙大门前,面对精美庄重的建筑,历史有厚重扑面而来。 进了周公庙,迎面便是乐楼。此时乐楼正在维修,不能参观。讲解特地解释了乐楼上的牌匾“飘风自南”的意思。“飘风自南”取自《诗经·大雅·卷阿》中的诗句,原文“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意思是周公庙位于岐山脚下,其南侧为开阔地带,风从南方吹入。暗引舜帝《南风歌》的典故(“南风解愠”“南风阜财”),象征统治者需施行德政、体恤民情,呼应了周公“敬德保民”的治国理念。 乐楼又称戏楼,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曾重修,仍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是宝鸡地区存世最古老的一处戏台。乐楼正面悬有“飘风自南”匾额,后面则是一个戏台。前为台,供奏乐演戏;后为室,有左右两门,供演员上退场之分。楼下为穿堂过庭。<br> 正殿前的广场上有周公像,后面是八卦亭,建于清朝,为纪念周公作爻辞而建。 周公庙景区三十余座建筑,依山就势,对称布局,以周公正殿和献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相衬托,姜嫄、后稷祠为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落。<div><br><div><br></div></div> 召公祠“甘棠遗爱”匾额。“甘棠遗爱”源自西周召公在民间断案的典故,相传召公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听讼决狱,留下“甘棠遗爱”“召公遗爱"的佳话。 周公庙碑亭。里面陈列十通青石碑,为清代、民国建修祠庙之纪事碑。 枯柏复生、乐山名画、白杨集乌、碑镜清莹等周公庙八景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如枯柏复生指的是周公庙山门两侧的两棵柏树,树龄均为约1200年,植于唐代,也称“唐柏”。白杨集乌,相传周庙内古有白杨树数百棵,润德泉将涌时,乌鸦先集树上,将涸时,乌鸦先散,所以苏东坡有“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之句。 这棵槐树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周公庙一草一木都是历史,一砖一瓦都有故事。一梁一柱都有寓意。 姜嫄殿。姜嫄,帝喾元妃,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姜嫄殿位于周公殿后、后稷殿前,取意为“姜姬背子抱孙”。 这个姜嫄殿廊柱上是“六喜娃娃”,你能看得出来吗?另外周公殿廊柱还有“四喜娃娃”。 俯看润德泉。相传泉水涌流,则国泰民安,风华物茂,泉水枯竭,则世态动乱,兵荒不断。据传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避难于西安曾派专人搬运“周公圣水”供其享用,历代人们称此泉为“灵泉”、“治泉”或“神水”。 汀洲鹤睡,周公庙八景之一。 游完周公庙景点,因多雨封闭的后山开放了。于是,让父母在庙里自己活动,我独自到后山走一遭,再去爬一趟凤凰山。<div>后山上有吕祖洞、八仙洞、三清祠、玄帝洞、张仙洞、药王洞、菩萨洞等,洞内多有塑像、壁画,展现了关中建筑的独有风格。<br></div> 穿过这个亭子,爬上后山,看过破败的程潜别墅,转过老君、元始天尊、三霄娘娘等各路神仙洞窟。 从这里去爬凤凰山 凤凰山牌坊,古朴飘逸。从这里一路往上,可达山顶,那里有一个金色凤凰像。因为要赶时间,爬到半山腰,只好放弃了。 穿过凤凰山牌坊远眺关中平原。 远眺山顶的金凤凰 离开周公庙,天气完全放晴,蓝天白云下,周公庙更加庄严雅致。一步一回头地离开。 回望周公庙大门,这两棵便是枯柏复生,周公庙八景之一。 离周公庙不远处的路边有这么一块石刻:“梦见周公”。参观周公庙终于圆满了。吟颂着孔子的名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离开周公庙。 距离周公庙不远处,有一处周城景区。和周公庙、凤凰山同属中国·周原景区,本想进去逛逛,但听工作人员说里面是个游乐场,所以放弃了。回来后查一下资料,才知道,里面由周王室、百工坊、诸子百家园、封神乐园、百鸟乐园、中轴文化展示区等六大主题区组成,有许多仿周朝的建筑和许多娱乐项目,如果是年轻人去玩,推荐去体验一下。 周城景区门口,希望以后机会再进去玩一玩。 离开周公庙,追循大文豪苏轼的步伐,直奔凤翔东湖。到了东湖公园门口停好车,找了一家老字号品尝了凤翔美食,开户凤翔东湖之旅。<div>凤翔东湖,位于陕西省西部凤翔区城东部,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宋朝时,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作游之所,改名东湖,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div><div>东湖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疏浚,有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等景点;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建有山庄、苗圃、荷塘等。<br></div> 东湖西门外,有一处城关文化旅游街区,是凤翔旧县城,里面有些老字号。 东湖西门 春风亭,清同治年间创修,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 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 望苏亭,1935年修建,寄托着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 九曲桥,苏轼主持修建,与杭州西湖的九曲桥相呼应。 空濛阁,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与藕香榭、崇光亭、月转廊等景观共同构成园林主体。以宋代苏轼《海棠诗》中的“香雾空濛月转廊”为灵感命名,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古饮凤池遗址。 苏公祠,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有一些文物古籍展出。 东湖碑林,苏轼主持修建,以保存其文学创作与书法艺术闻名。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逢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 秋意渐起,东湖显现五彩斑斓的色彩。 函陨石,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陨石坠落凤翔府城内,苏东坡修东湖后,人们因为这块陨石极象凤凰翘首之势,就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一个景观。<br><br> 古今交汇 江南气韵 东湖南门外广场上的苏轼塑像。 东湖公园南门 我们游玩时,断桥亭到北魏城墙一带封闭维修。可惜了,只能隔着围栏拍一张一览亭一角纪念一下。 凤翔东湖风景极为优美,加之有苏轼这个大IP加持,更加显得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漫步公园,身心俱受滋润,实在是一件极为美妙的享受。<div>离开凤翔,赶赴下一站——冯家山水库。</div><div>冯家山水库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带父母去是为了让他们寻找自己的年轻时代。当年,他们都曾参与这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div><div>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是陕西省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建于1970年,1974年主体工程建成,下闸蓄水。<br></div><div>跟着导航走,一路穿行在崎岖山路中,许多地方还有落石拦路,走了一个多钟,终于到达冯家山水库,结果进去后,一个门岗拦住了我们,工作人员说这里不对外开放,当听说我们是当年的工程建设者来旧地重游时,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我们放行了,还告诉我们走错了路,应该从前面的大路走才对。</div><div>谢过工作人员,又开了大约半个钟,终于到了冯家山水库。</div><div><br></div> 在到处有落石的崎岖山路上,远眺冯家山水库大坝 。 美丽的冯家山水库。 在水库大坝上散散步,秋风清凉,天蓝水绿,十分惬意。 水库大坝 冯家山水库纪念馆,包括冯家山水库展览馆、冯家山水库纪念碑、冯家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和观景平台四大部分。纪念馆不开,我们便在周围四处走走看看。 高大的纪念碑,上面记录着这项重大工程建设经过。 观景平台一角 当年施工用过的砼碾。 站在观景平台远眺,水库全貌 站在观景平台上再看一眼冯家山水库大坝。<div><br></div> 完成了父母的心愿,离开冯家山水库,重回凤翔县城,穿城而过,经过一处城墙遗址公园。停车休息,顺便在公园里逛逛。<div>公园里环境不错,有许多人在里面打牌、跳舞,是市民休闲的场所,在公园里快速转了一圈,并没有找到城墙痕迹。</div> 在这个石阶路上走走,这里想必便是当年的城墙了。 公园里 公园里的亭台绿柳。 回到扶风,去顺路拜谒一下扶风最有名的人物——伏波将军马援墓。<div>马援墓,位于扶风县西的伏波村,仅一个黄土堆,几块墓碑而已。</div><div>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人,著名大将,官拜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忠显王,谥忠成侯。他的“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成为千古传颂的豪言壮语。<br></div> 马援墓 一抔黄土埋忠骨 一天旅游结束,赶在天黑前回到家,在家附近吃了一顿货真价实的羊肉光馍,十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