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传统意蕴与文化传承

春风

<p class="ql-block">  九月九,即农历重阳节,是中华民族承载深厚文化意涵的传统节日。“九”为阳数,双九相重,故得名“重阳”,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在魏晋后逐渐形成固定习俗,延续至今仍具鲜活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阳节的习俗,既含对自然时序的感知,也藏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古人会在这一日登高望远,借秋日高远天地舒展心境,亦有“辞青”之意,告别盛夏葱茏,迎接秋实;插茱萸、饮菊花酒是流传已久的习俗,茱萸被视作辟邪之物,菊花酒则寄托着强身健体的愿望;此外,“重阳糕”也是节日标志性食品,“糕”与“高”谐音,暗含步步高升、生活顺遂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九月九不仅是怀旧的传统符号,更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一调整让古老节日与当代社会伦理相契合,既保留了登高、赏菊的传统韵味,又通过关爱老人的实践,让九月九的文化内涵得以延伸,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持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