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晚在酒店对面刚察县政府前“和谐广场”,中央一个金色“吉样四瑞雕塑”,是藏传佛教中一副常见的构图,象背上站着一猴,猴背站着一兔,免背上又有一只鸽子。吉祥四瑞,藏语称“腾巴本协”,意为团结合作的四兄弟,表示敬老及和睦共处的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刚察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因史称“环湖八族”藏族首领部落“刚察族”而得名。</span>(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块巨大的霓虹灯装饰墙,收集了达赖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经典诗句。<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度后才知道因为权利纠纷,23岁的仓央嘉措被康熙皇帝下令押送进京途中,圆寂青海湖畔。</span></p><p class="ql-block">只是途径刚察县住宿一夜,却因一个装饰墙了解一个故事,更因为一个名人而记住了一个地方,这就是发展旅游与旅游的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早晨8:30离开刚察,11点到达丹噶尔古城。</p> <p class="ql-block">丹噶尔古城简介</p><p class="ql-block">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距西宁市区约40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是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丹噶尔是湟源的旧称,意为两水交汇处的城堡。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25万平方米,主街长800余米,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设丹噶尔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名为湟源县。丹噶尔从唐朝开元年间设“茶马互市”,到清朝嘉庆、道光之际,民族贸易日渐昌盛,成为西部地区的贸易重镇和畜产品集散地,素有“环海商都”之称。清末民初,英、美、俄、比等国商人,以及京、津、晋、陕等地巨商大贾来此驻庄开行,商贸繁盛,被誉为“小北京”。城内商铺民房错落有致,各式建筑风格古朴,街巷纵横交错,交通便利畅达,为明朝以后丹噶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目前,景区由拱海门、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昌耀诗歌馆、湟源皮绣馆、镇海协营、丹噶尔演艺厅、迎春门、火祖阁、南城墙和24个传统民俗院落组成主要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火祖阁</p><p class="ql-block">火祖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竣工,是为纪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阁楼,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体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为202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湟水上游第一阁”,是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火祖阁无论木雕还是砖雕都很精细,拉近拍上一张背后二层楼阁上的窗扇木雕。</p> <p class="ql-block">沿着丹噶尔老街前行。两侧店铺基本关闭80%.</p> <p class="ql-block">来到一个外翁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翁城不大,呈90°又见一高大城门。</p><p class="ql-block"><b>迎春门</b></p><p class="ql-block">丹噶尔古城的东城门,清朝时期,在立春这一天,县官就命人把两头耕牛架上犁拉到迎春门前,县官扶犁,象征性地用鞭子打几下牛,转两圈,谓之打春,然后湟源的春耕备播活动就开始了。迎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高寒地区的人民期盼万物复苏、迎接四方来客之意。</p> <p class="ql-block">走进迎春门才真正走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千户仓剧场</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牌坊</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牌坊背面“物华天宝”匾额,在此回看迎春门。</p> <p class="ql-block">老街中挂满地方特色花灯“排灯”。</p> <p class="ql-block">店铺以醋坊为多。</p> <p class="ql-block">“三旬民谣”是古城首家民谣主题风格的小酒馆,以独特的空间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沉浸音乐体验。</p> <p class="ql-block"><b>镇海协营</b></p><p class="ql-block">丹噶尔古城也是军事重镇,镇海协营府的前身是丹噶尔营,由于军事需要,于道光年间升格为镇海协营府,其主要功能是负责环青海湖地区的军务,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主要对以年羹尧为主的历代治丹名将的事迹以图文形式进行展示,供游客参观,再现丹噶尔灿烂的军事文化。</p> <p class="ql-block">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生平</p><p class="ql-block">抚远将军年羹尧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颇显才识。康熙39年,中进士,授职翰林院检讨;康熙48年,升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康熙57年,授四川督抚执掌军政大权。雍正继位后,倍受倚重总揽西部一切事宜,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代理人。雍正元年,罗布藏丹津反清叛乱,年羹尧以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平叛,历时15天大获全胜。年大将军威震西陲,成为雍正在外省的心腹大臣。之后,将清军镇海协营移驻丹噶尔,于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噶尔城,为设立丹噶尔厅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丹噶尔城简介</p><p class="ql-block">丹噶尔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边隘声息关重,为汉、土、蒙古、回并远近番人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道光二年(1820年),因“商贾云集,事务繁杂”将原设简缺主簿改为繁缺主簿,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贸易迅猛发展,设置丹噶尔厅。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古城“周回长七百七十四丈,高二丈二尺,根厚二丈四尺,顶厚一丈三尺。壕宽三丈,深五尺”。有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干总署、把总署、演武场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落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如今,漫步在古城街巷,那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小高陵酒坊</p><p class="ql-block">丹喝尔古城在保护与更新中,充分借鉴了南京小西湖“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理念,依据古城业态规划,通过院落微更新改造,植入“小高陵酒坊”业态。</p><p class="ql-block">“小高陵酒坊”起源于小高陵村,传承古法酿造技艺生产销售青稞酒和燕麦酒。酒坊年销售量达1600斤,年销售额达11万元,案计带动小高陵村集体增收90余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个。</p> <p class="ql-block">丹噶尔皮绣展馆</p><p class="ql-block">丹噶尔皮绣展馆建成于2019年5月,展览厅面积为260.58平方米加工坊面积365平方米。自建成以来,立足湟源丰厚的文化资源,主要研发、制作、培训、传承、销售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香包等系列产品。</p> <p class="ql-block">文庙省保碑</p> <p class="ql-block">“湟源县县城第一小学”门楼(内部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文庙照壁</p> <p class="ql-block">文庙从照壁旁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侧门就见砖雕小照壁</p> <p class="ql-block">中间照壁背面雕刻</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前的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左右碑刻</p> <p class="ql-block">从棂星门看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牌匾由雍正皇帝所提,其命名来源是亚圣孟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思是“孔子创建的学术理论,是天下成就最高的、最完备的理论”。中间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坐像和牌位,两边为四配,也叫四圣。从东至西依次为亚圣孟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複圣颜子。</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两侧为四大弟子</p> <p class="ql-block">东西山墙供奉12位先哲画像</p> <p class="ql-block">玉皇牌坊(县文保)</p> <p class="ql-block">关帝牌坊</p> <p class="ql-block">丹噶尔厅署门前照壁</p> <p class="ql-block"><b>丹噶尔厅署</b>(因维修不开放)</p><p class="ql-block">丹噶尔厅署设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占地面积为5500平方米,是清代在边疆设定的县级政权建制,其长官为知府之佐判官同知或通判(正六品衔),隶属西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名为湟源县。</p> <p class="ql-block">仁记商行</p> <p class="ql-block">正道人和牌坊</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城隍庙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也是中国最西边的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均衡对称方式,依次布建照壁、山门、钟鼓楼、戏台、牌坊、正殿、寝宫等,东西配殿和大殿内墙保存有近3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壁画。该建筑群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刻镂精致、轮廓规正,糅合了汉藏民族文化元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丹噶尔地处农牧交界和茶马互市中心地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望壁</p><p class="ql-block">山门对面的望壁高6.6米、宽10余米,全以雕砖砌就,挺秀大雅,巍然矗立。围边镌刻卍字闭合式花边,内镶富贵吉祥花草图案。中堂镌刻盘龙寿山、海水图案,额题“明镜高悬”四字,旁题对联一副,以颂扬城隍神的威仪和功德。</p> <p class="ql-block">三欢门</p><p class="ql-block">城隍庙山门是三开间三开门的建筑,建于七层台阶之上,三间三开的大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三欢门”,平日里逢初一、十五只开中门供香客出入。。“三”和“九”是表示至大至尊的数字,表达了人们对城隍的尊崇。门顶为两坡水单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均施斗拱,其飞檐高翘,呈凤凰展翅之势,更显美观大方、质朴威仪。东西两侧砖砌跨墙镌旋子、卷草、汉纹花边,镌雕精美、疏朗流畅。墙面上两副对联开宗明义、言简意赅,阐明城隍神惩恶劝善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戏楼</p><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便是戏楼,穿过楼底回头看中间向外突出的就是戏台,与戏楼整体呈“品”字形,俗称“纱帽翅”(宋代官帽的式样),又取一品当朝之意。屋顶呈四面歇山顶,五道脊岭之上装饰有龙首、望兽、白象宝顶,称之为“五岳朝天式”。戏台上面与后台中间隔着板壁,雕“福禄寿(中国民间信仰的福神、禄星、寿翁,象征幸福、吉利、长寿)以及“三老三少”图。每逢大典盛会,民间为城隍爷“献戏”(秦腔,也称大戏,是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小牌坊</p><p class="ql-block">大殿台阶前延伸出有七级台阶的束腰月台,月台前面和左右两边设砖砌低矮花墙护栏,正中矗立四柱叉杆小牌坊一座,小牌坊以中间高七层,两侧高五层的“山后藏兵”式斗拱装饰,与四将军柱高低错落搭配,恰到好处,使之上下匀称,玲珑剔透,看上去雅静舒适,韵味无穷。为整体庙院增添了无限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鉴心殿</p><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三开间主殿-鉴心殿,当地人叫大殿。大殿为仿明代建筑风格,单檐庑殿顶,深五架,檐际有五层斗拱,显得高大雄伟,巍巍然矗立于五级台阶之上,为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突出了它作为主殿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鉴心殿内供奉城隍</p> <p class="ql-block">东西山墙壁画</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花苑</p><p class="ql-block">甬道两旁的花池广种花木,有柏树、探春、刺梅、牡丹、丁香等。春夏之际,鲜花盛开,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是城隍夫妇生活休息的理想之地。苑内原有河湟奇石堆韵成的小假山,现残留有遗石据说中有坠落此间的陨石一块,曾为该城隍庙寻址示兆。</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p> <p class="ql-block">湟源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湟源县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1月,重要藏品以湟源县大华中庄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及骨器最具特色,镇馆之宝——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铜鸠首犬吠牛杖首,相传是西王母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湟源排灯展览馆(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湟源陈阳醋</p><p class="ql-block">湟源陈醋酿造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乾隆初年,有匠人在湟源本地开始陈醋酿造,而且从事陈醋酿造的工匠不断增加,有的还拥有祖辈相传的秘方。至清代未期,湟源地区颇负盛名的醋坊有四家,即陈醋房(一代陈林甫)、马醋房(一代马进福)、简醋房(一代简有才)和林醋房(一代林有瑞)。</p><p class="ql-block">湟源青稞酒</p><p class="ql-block">公元七世纪,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同时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到藏地,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青裸酒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湟源县位于日月山东麓,湟水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在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湟源地区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先秦时期为“羌戎之地”。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在打通西域的同时,沿湟水西上至临羌县。王莽时在今海晏县设西海郡,湟源地区属西海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属西宁郡管辖。隋为湟水县地,唐属鄯州。宋元时归西宁州。明、清属西宁卫,西宁府。道光九年(1829)年设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设置湟源县。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湟源有过金戈铁马的战乱年代,也有过风调雨顺的和平岁月,从而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本期展览展出的展品最早的距今约三百万年前的出土于我县申中村的三趾马化石(人称龙骨);后面展品则以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所遗文物顺序排列。这些文物按地质分,有陶、骨、石、铜、瓷、砖、瓦、木、帛、纸等;按用途分,有器皿(包括王权、祭祀、生活、娱乐等)、兵器、钱币、首饰、字画、装饰等。举办这次展览,旨在将湟源辉煌灿烂的历史画卷清晰地展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铜人面杖首(青铜时代)距今2000年</p> <p class="ql-block">铜鸠首犬吠牛杖首(青铜时代)距今200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50分钟时间,就去古城背后的山上看看,那里有塔有古建。</p> <p class="ql-block">走近才知道这里是法幢寺</p> <p class="ql-block">要爬上几十级台阶上山,听当地居民说,要玩遍南山至少1.5小时。我还是拍两张照去午餐吧!</p> <p class="ql-block">这现代建筑“湟源清真大寺”真气派。</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对面是“东沙沟市场”牌坊。</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对这家店名一看就是地方特色店。</p> <p class="ql-block">进去看见室友和几位游友在吃牦牛肉,室友可是个吃货,她建议我一定要吃块肉,而且他家的肉与众不同,吃完还能退骨头。称了一块牛脊骨43元,店老板还亲自剔骨,去骨后才花18元。这水煮牦牛剔骨肉,蘸上他家秘制蘸料,香辣适度烂而不柴,嫩而不塞牙,稀里糊涂还以为吃的是手抓羊肉。室友纠正我是牦牛肉,我连称便宜,赚大了!</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餐还有10分钟发车,抓紧时间再拍下古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东城壕</p><p class="ql-block">东城壕位于建国后新开的南城门内,东接火祖阁西临原西藏驻丹办事处接待处,称郭巴院。</p><p class="ql-block">东城壕原为跑马场,壕西为居民商贸区,有藏客安寿龄住宅大院,甘青名儒杨冶平故居等,是名家聚集区。</p> <p class="ql-block">马面墙</p> <p class="ql-block">小什字</p><p class="ql-block">小什字位于建建国后新开的古城南城门内,巷内有山西商号、胡家豆腐坊、马凉面铺、张馒头铺、镇海协营千总署楼院等,是丹噶尔名食一条巷。</p> <p class="ql-block">胜利门</p><p class="ql-block">胜利门位于古城大什字巷南城门,登临此门,高瞻远瞩,展望丹城三峡,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1941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宁死伤惨重。翌年为古城百姓安全疏散方便,在大什字巷开拓古城南门,起名“胜利门”,表达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信念。</p> <p class="ql-block">12:50准时踩点上车,意犹未尽的回味这青海高原上的古城真是大气,免费还没有被商业化,原汁原味的清末建筑保存完好,砖雕木雕精致古朴。这里物价实惠,民风质朴,真是世外桃源般的古镇。强烈推荐来青海环游必选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