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昵称:曲径通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211367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探秘景点:三门峡大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望三门,三门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黄河之水天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神门险,鬼门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人门以上百丈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黄水劈门千声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狂风万里走东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者:贺敬之</span></p> <p class="ql-block">为欢度重阳佳节,学习和弘扬“中流砥柱”精神,10月27日上午,单位党总支组织退休老干部参观三门峡大坝和中流砥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九”为阳数且两九相重而得名,核心习俗是登高望远与赏菊插茱萸,同时也是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的节日。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如今“陪伴长辈、孝敬老人”已成为节日最核心的现代意义。</p><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是新中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约17公里处。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建设,1961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全长713.20米,坝顶高程353米,最大坝高106米。每年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蔚为壮观。此外,大坝下方的砥柱石被誉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上午,天公作美,连续几天的阴雨天转晴,单位大巴车载着二十多位退休老干部驶向三门峡大坝。车窗外,豫西的黄土丘陵裹着薄雾,车厢里却热气腾腾,许久不见面的老同志相互问候,沿途的黄河水泛着浅黄,一路跟着我们走,像提前在欢迎老朋友。</p> <p class="ql-block">踏入大坝坝顶,俯身一看,那混凝土大坝横在黄河中间,又宽又高,比照片里气派多了。“这就是万里黄河第一坝啊!”导游指着坝顶的标尺跟我们说,这坝1961年就建成了,这么多年拦洪水、防凌汛,保护了下游多少农田。</p> <p class="ql-block">黄河中的中流砥柱,面对湍急洪流始终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坐电梯从坝顶下到观景台时,正好赶上泄洪的尾声,水流从闸口冲出来,带着轰隆隆的响声,溅起的水花飘到脸上,凉丝丝的。最让人挪不开眼的是河中间那块砥柱石,不管水流多急,它都稳稳立在那儿,像个扎了根的老兵。导游介绍说“这就是中流砥柱,是咱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老干部们沿着步道慢慢走,你帮我扶着栏杆,我给你指远处的景色,聊起以前工作时克服困难的事儿,倒跟这砥柱石的劲儿对上了。走近中流砥柱石附近,大家突然安静下来,这块被浪涛冲刷得浑圆的巨石,曾是千年航道的天然航标。导游继续介绍说,抗战时《黄河大合唱》里唱“风在吼,马在叫”,说的就是它。当年修大坝,苏联专家说泥沙堵库,咱们硬是边改建边摸索,经历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蓄清排浑”三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小浪底、三峡等国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综合治理规划的第一期工程。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相关报告,确定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它也成为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该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泥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米,长713.2米。蓄水运用后因发生泥沙严重淤积问題而多次改建,经过增建和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使库内泥沙淤积得以控制,为治理和开发黄河,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和减少河道淤积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建设期间,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工地视察,其中周恩来总理先后于1958年、1959年、1961年3次亲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视察,主持召开会议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在工地度过了8个日夜。还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等先后亲临三门峡工地视察工程建设。此外,1953年至1955年,毛泽东主席4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重要指示 。</p> <p class="ql-block">沿着坝顶步道返回,浑黄的黄河水在脚下翻涌。走到“一脚跨两省”的石碑前,山西籍的老李和河南籍的老赵抢着合影:“我踩着山西,你踩着河南,咱俩这辈子的交情比这大坝里的水还深!”笑声在坝顶不断响起……</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大坝时间尚早,又继续参观大坝旁边新建成的中流砥柱博物馆。该馆共有三个展厅。“屹如砥柱立中流”展厅,系统梳理了中流砥柱精神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四次升华轨迹;“万里黄河第一坝”展厅,通过“治黄伟业、功励千秋、精神丰碑”三大板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大坝安澜幸福来”展厅,立足新时代,聚焦三门峡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实践。</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門"、"鬼門"、"神門"已与大坝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黄河古栈道都充满神奇色彩,水库蓄水发电时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年古峡已成为黄河上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它抵御了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战胜了6次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凌汛,下游引黄灌溉面积近4000万亩,还为豫西电网提供了绿色能源。</p><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建设创造多项全国第一:我国"一五"计划中唯一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第一个高度在100米以上的混凝土大坝;组建新中国第一支大型机械化水电施工队伍—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新中国在大江大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黄河干流第一次被拦腰斩断;第一个获得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一座大坝就是一座丰碑。建设者们在大坝建设工地上,立下的誓言、喊出的口号、创造的一个个工程建设的奇迹,凝练成"信念坚定、坚韧不拔、敢于担当、为民造福"的中流砥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中午返程时,车厢里响起《三门峡——梳妆台》的朗诵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返程途中,大家纷纷发表参观感想,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先辈们战天斗地、治理水患的决心与魄力,坚信只要“中流砥柱”精神在,我们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