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教育启示——听魏书生先生谈“自育自学”

陈子

<p class="ql-block">坐在晨光里,听魏书生先生谈“自育自学”,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像一位长者聊人生的真谛,教育的真谛。他的话语更带给我了关于自我成长与教学实践两方面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其一是“自育自学”,在自我生长里,遇见生命的辽阔</p><p class="ql-block">“自育自学”从不是狭隘的学习概念,而是贯穿人一生的生命修行,从呱呱坠地到与世界告别,我们始终在“自我培育,自主学习”的路上,寻找生命的答案。先生说,“自育自学”的核心,是先看见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来不是盯着统一标准追赶,而是从自己的基础出发:把优点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让长处成为“大我”成长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猛然想起先生对当下教育的犀利观察:“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用很低的教育成本,把人训练成大工业机器上的标准件”。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戳中了教育中“同质化”的痛点——我们总在追求统一的知识灌输、统一的评价标准,却忘了每个生命本就有独特的光芒。而“自育自学”恰恰是对这种“标准件”教育的破局:不强迫每个人去补短、追他人,而是鼓励“读他能读的,写他能写的,算他能算的”,让每个人都扎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能成长发展的事”。这种回归个体本真的成长方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就像植物生长,只有向下把根扎深(守住自己的节奏与优势),向上才能绽新花,结新果。我们的成长也一样,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在时光里慢慢长出对抗时光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成长路上最该放下的,是“攀比”。先生的话掷地有声:“在攀比中,全地球人都是失败者。”我们总习惯把目光投向外界,抱怨环境不公、指责他人不足,却忘了最该深耕的是自己的内心。他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超越自我,天高地阔”,深以为然。与其盯着别人的生活焦虑,不如静下心做好当下的事——能把主食做得精巧,也能让辅食的味道适配自己与他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责任心会悄悄生根,自我价值也会慢慢充盈。</p> <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先生对人生价值的解读:真正的快乐,从不是独自享受的愉悦,而是在自我成长中,给别人带去温暖,为社会留下文化财富。他把生命的“自育”过程分为三段:“不忘初心写大我”,是守住内心的方向,不被外界的琐碎磨掉理想;“分秒滋长生快乐”,是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里,感受成长的细碎喜悦,不傲慢也不自卑,让内心始终稳定而充盈;“牢记使命成习惯”,是把“对别人有用”变成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让奉献与成长成为生活的常态。这三段式的成长观,恰是对“自育”最好的诠释——先做好自己,再照亮他人。</p> <p class="ql-block">其二是“自育自学”,帮学生渡向生命的辽阔彼岸</p><p class="ql-block">“自育自学”不仅关乎自我成长,更指向教学的本质:让学生以自我成长为舟,渡向生命的辽阔彼岸。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我们该如何真正看见学生、成就学生的核心命题。</p> <p class="ql-block">以住很多时候我们备课、授课,总想着把知识完整地教给学生,去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宏大世界”——他们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也有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魏先生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绝不是从上发展,是从你的基础发展”。这句话与他“反对培养标准件”的观点一脉相承。我们不该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是要俯下身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的孩子擅长表达,就多给他们展示的舞台;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就鼓励他们多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这些优点“看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写明白”,再引导他们成为习惯,远比单纯强调“补差”更有意义。毕竟,长处才是学生“大我”成长的起点,是他们未来幸福快乐的源泉,而非骄傲的资本。</p> <p class="ql-block">先生还提到“每个人都做着自己优点、长处,可以成长发展的事,然后在集体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让我对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常遇到时学生抱怨“学不会”“太难了”,也见过他们因攀比成绩而焦虑自卑;此时,若能引导学生聚焦自己的“能做之事”——擅长组织的学生负责小组活动,细心的学生帮忙整理学习资料。。。。。这不仅能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更能让他们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找回学习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魏先生那句“在攀比中,全地球人都是失败者”,更让我格外共鸣。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与其让他们盯着别人的分数焦虑,不如引导他们“静静的做好当下的事”:今天比昨天多掌握了一个知识点,作业比上次也画的认真,这些“自己能做得来的事”,才是成长最扎实的脚印。就像先生说的“埋怨环境,天昏地暗;超越自我,天高地阔”,我们要做的,是把学生对外界的抱怨,对他人的比较,引向“自我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是昨天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触动的是魏先生对教育本质的解读:“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需求,从生下来那天到时和这个地球告别,没停止过自我教育。”这提醒我,教师的角色从不是“灌输者”,而是“引路人”。我们无法陪伴学生走完一生,但可以教他们“自育自学”的能力:课上,多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课后,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成长感悟;当他们犯了错,引导他们反思“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就像植物,只有向下扎根(自我沉淀),才能向上抽枝展叶(不断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颗“种子”提供合适的土壤,而非代替它生长。</p> <p class="ql-block">最后,魏先生说“我快乐的源在于我对别人有用”,这也正是我作为教师的初心。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我想带着这份“自育自学”的理念,帮学生“不忘初心写大我”,守住内心的热爱;陪他们“分秒滋长生快乐”,在成长中找到自信;引导他们“牢记使命成习惯”,把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感,变成前行的力量。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培养“满分学生”,而是培育“会成长、懂感恩、能创造”的人——这便是我听完这场报告后,想坚定的教育教学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