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感光

吴桂潮(潮之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的风,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信使,携着金桂的甜香与秋阳的暖煦,漫过钱塘两岸,为杭城镀上一层温润的光晕。10月28日,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这座兼具湖山秀色与红色底蕴的城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由嘉兴市新嘉街道百花、月河两个退伍军人服务站组织的60人红色文化之旅队伍。他们中,有鬓角染霜的老战士,有精神矍铄的退役军人亲属,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对历史文化的热忱,在金秋时节踏足杭城,用脚步丈量岁月,用心灵感受信仰与时光交织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微熹,车队从嘉兴缓缓驶出,一路欢声笑语。至临平过后,只见车窗外,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波浪,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江南的秋景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对于这些大多历经风雨、见证时代变迁的退役军人而言,此行既是一次红色记忆的追寻,也是一场阔别已久的老友相聚。车厢里,有人谈起当年参军入伍的青涩时光,有人追忆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偶尔穿插的几句军旅歌谣,让空气中弥漫着别样的温情与豪迈。男导游更是激情澎湃,为退伍老兵唱起了《游击队之歌》。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怀旧与期盼中悄然流逝,当“杭州欢迎您”的路牌映入眼帘,大家纷纷整理衣襟,眼中满是迫不及待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午九时许,队伍抵达浙江革命纪念馆。这座矗立在玉皇山南麓、万松岭下的建筑,庄严肃穆,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更显厚重。拾级而上,馆前的革命烈士群雕栩栩如生,战士们手握钢枪、目光坚毅,仿佛正穿越历史的硝烟,向后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走进馆内,灯光柔和而肃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故事的文物、一个个复原的历史场景,瞬间将大家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山河飘摇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讲解和引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从上而下三层二层的各个展厅。从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志士的奋起抗争,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子的呐喊游行;从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浙西山区的艰苦斗争,到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岁月;从解放战争时期钱塘江两岸的解放战役,到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民的建设热潮,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当走到展示嘉兴籍烈士事迹的展区时,队伍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橱窗里,朱聚生、沈乐山等烈士的照片格外醒目,他们中有的正值青春年华,有的已是为人父母,却都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革命道路,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位朱聚生烈士,是嘉兴新塍人,牺牲时才25岁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退役军人指着照片,声音有些哽咽。他身旁的年轻后辈默默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馆内的文字介绍详细记录着烈士们的英雄壮举:有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中弹牺牲;有的在地下工作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有的为了保护同志,引开敌人,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震撼。大家驻足凝视,神情凝重,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一位老退役军人挥笔写下:“缅怀先烈,吾辈自强。革命不易,余热尽献。”这短短十六字,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走出纪念馆,秋阳正好,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参观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坚信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退役军人,即便脱下了军装,也要永葆军人本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队伍来到万松岭下的一家饭店就餐。刚下车,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便给了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些高大挺拔的古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树皮呈灰褐色,纹理深刻,仿佛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金黄的叶片在秋阳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如同一首动听的秋日恋歌。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形成一条金色的林荫大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梧桐树叶也太漂亮了,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一位老兵忍不住赞叹道,拿起手机不停地拍照留念。大家纷纷驻足观赏,有的在树下漫步,感受着秋阳的温暖与清风的惬意;有的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壮观的美景;还有一群群来往不绝的行人在林间穿行,像一群追逐嬉戏,欢声笑语的小鹿,为这秋日的景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枝干交错,枝叶相连,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偶尔有车辆缓缓驶过,车轮碾过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树叶的摇曳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秋日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餐期间,大家还在谈论着刚才看到的梧桐树美景。一位老退役军人笑着说:“杭州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这么美的自然风光,真是一座宜居宜游的城市。”简单的午餐过后,稍作休整,队伍便驱车前往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下午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地处京杭大运河拱宸桥西岸,是大运河杭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存着大量清末民初的古建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氛围扑面而来。恰逢街区举办菊花节展,一盆盆各具特色的菊花盆景将整个街区装点得繁花似锦。远远望去,五颜六色的菊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像雪、粉的若霞,争奇斗艳,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街区,仿佛置身于菊花的海洋。有的菊花花瓣层层叠叠,如绣球般饱满;有的花瓣细长飘逸,似蝴蝶般翩翩起舞;有的菊花昂首挺胸,傲然绽放;有的则含苞待放,娇羞可人。每一盆菊花都经过精心培育和修剪,造型各异,寓意吉祥。“这盆‘墨菊’真少见,颜色乌黑发亮,太特别了!”“你看那盆‘千头菊’,密密麻麻的花朵挤在一起,热闹极了!”大家一边观赏,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感,不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想要将这美丽的瞬间永远定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前行,路边的古建筑与菊花相映成趣。老字号的店铺门前摆放着精心打理的菊花盆景,门楣上的匾额古色古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菊花香与传统美食的香气。有游客在茶馆里品茗闲谈,有匠人在店铺里专注地制作手工艺品,还有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一派悠闲自在的生活景象。大家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着这里的烟火气息与历史韵味,感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队伍登上了著名的拱宸桥。这座始建于明崇祯四年的古桥,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长的石拱桥,也是杭州古桥中最高大的一座。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气壮如虹的大运河尽收眼底。河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载着过往的船只,驶向远方。两岸的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与清澈的河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汽笛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大运河悠久的历史与繁荣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真是太壮观了!不愧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一位退役军人感慨道。大家凭栏远眺,思绪万千。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如今,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拱宸桥下来,队伍沿着运河西岸一路西行,开启了一场探寻运河文化的奇妙之旅。首先来到的是老开心茶馆,这座充满江南韵味的茶馆,古色古香,布置雅致。茶馆内,八仙桌、长条凳整齐摆放,墙上挂着传统的书画作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老杭州的市井文化与悠闲生活,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江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大家参观了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科普展厅。展厅内,通过文字、图片、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杭州的水文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保护等相关知识。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观看水利设施的模型,参与互动体验项目,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跟着我们参观的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水有这么多学问,以后我一定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我独自一人,先后走进了大运河紫檀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小巷三寻土林生活体验馆、大运河中医药文化科普馆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紫檀博物馆,一件件精美的紫檀木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匠人精湛的技艺将紫檀木的纹理与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家欣赏到了西湖绸伞、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等杭州传统工艺美术品,了解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与历史传承,感受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在小巷三寻土林生活体验馆,大家体验了传统的织布、染布工艺,亲手制作简单的布艺作品,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大运河中医药文化科普馆,大家了解了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认识了各种常见的中药材,学习了简单的养生保健知识,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多媒体展示,大家全面了解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沿革、开凿过程、重要作用以及沿线的风土人情,对这条“活着的文化遗产”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场馆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次参观都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与感动。大家时而认真聆听讲解,时而驻足仔细观看,时而相互交流探讨,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当参观完最后一座博物馆时,已是下午两点多。大家依依不舍地走出场馆,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整,队伍准时登上返程的大巴车。车轮缓缓启动,杭城的身影逐渐远去,但大家心中的感动与震撼却久久未能平息。车厢里,大家纷纷交流着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人说,此次红色文化之旅,既缅怀了革命先烈,又领略了杭城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收获满满;有人说,通过参观,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未来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还有人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走出家门,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深厚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大巴车顺利返回嘉兴,此时天色渐暗,华灯初上。为期一天的杭城红色文化之旅圆满结束,但此次旅程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那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如同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杭城的湖山秀色与历史文化,如同清泉,滋润了心灵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这60位来自嘉兴的访客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文化的熏陶、一次情感的凝聚。秋阳下的浙江革命纪念馆,见证了信仰的力量;万松岭的法国梧桐,定格了秋日的浪漫;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菊花,绽放了生活的美好;大运河的波澜,诉说了历史的厚重。杭城的一景一物、一砖一瓦,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杭城之行,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过往与未来。它让大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它让大家感受文化,热爱生活,砥砺前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来自杭城的感动与力量,将激励着每一位退役军人及其亲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军人本色,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余热与力量。而杭城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也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