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来山天下银杏第一树

米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天下银杏第一树——浮来山古银杏树位于定林寺前院中央,树龄已达3500年以上,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被誉为“天下第一银杏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并播放其近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据清顺治十一年(1654)立于树前的石碑记载,春秋时期莒、鲁不和,纪国国君从中调解,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莒、鲁两国国君在这株银杏树下,结盟修好。《左传》有“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的记载。这株古银杏树高25米,树身围粗15.7米,树冠遮地660多平方米,参天而立,形如山丘。专家考证其历经20个朝代,在大禹治水前已经有之,堪称“活化石”。清顺治时葛州知州陈全国所立碑云:“此树至今三千余年。”古人亦有“十亩荫森更生寒,秦松汉柏莫论年”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浮来山风景区既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又有莒鲁国君盟于浮来、东晋高僧竺法汰讲“禅定”、慧地校经、县观送舍利、三丰传丹术等遗迹,这些遗迹尚存,志乘可查。山中八观、十二景、三泉、四园闻名遐迩,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古刹外围,还有卧龙泉、救生泉、文心亭、怪石峪、象山树、柳桥飞瀑、朝阳观、莒子墓以及全国最大的室外五百罗汉塑像群。</span></p> <p class="ql-block"><b>七搂八拃一媳妇——</b>关于天下银杏第一树的围粗,自古就有“大八搂,小八搂”之说。传说一位秀才冒雨来到树下,想证实树干多么粗,便围着大树搂了起来,搂到七搂,有一小媳妇紧靠树干躲雨,秀才只好用手又了八,便有了“七搂八拃一媳妇”之说。</p> <p class="ql-block">浮来山,又名浮丘、佛来山、定林山、西山,位于葛城以西9公里处,海拔298.9米,面积1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早在4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该山确曾淹没大海之中,沉积了深厚的岩层,海水退去之后形成山峦。</p><p class="ql-block">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和莒国人在此会盟,当时此地可能称为“浮来邑”,不过据考证,当时的“浮来”更可能位于今淄博市沂源县东里镇的东安古城,但后来莒县的浮丘山被认为是鲁莒会盟之地,逐渐被称作浮来山。</p><p class="ql-block">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后经刘勰重修。刘勰晚年归乡于此,将寺庙改名为定林寺,以表达对南京定林寺的怀念之情。定林寺的建立,使浮来山成为当时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地理学家于钦在其著作《齐乘》中记载“莒州西三十里,春秋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即此也。俗讹作浮丘山”,这成为莒县浮丘山改名浮来山的重要渊源。</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年(1666年),重修定林寺,将毗庐殿与校经楼合并一处,上层塑毗庐像,底层仍为校经楼,后改为僧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刘勰校经楼位于定林寺中院,原名毗卢阁,为“浮来八景”之一。门额上的“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3年所题。现为刘勰生平陈列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刘勰(字彦和)祖籍莒县,家境贫寒。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所以满腹才华也只做得小吏,于是隐居于定林寺,一边校经,一边撰写《文心雕龙》,终于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高僧传》载:“隋仁寿中岁,昙观奉救送舍利于本州(营州)定林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三教堂位于定林寺第三进院落,是院内的主体建筑。三教是指儒、道、佛,殿内供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塑像,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处“三教合一”的殿堂。院落还有同根并茂的4株银杏树,大逾三围,名曰“公孙树”,为唐代所植。三教堂现辟为《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专题陈列室。</span></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定林寺居于浮来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南北长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有五殿、二堂、一楼、一宫、二房,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明朗,典雅大方,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遁迹之处。</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定林寺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过去在浮来山东山口曾有过路牌坊,前后两面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其正面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日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背面镌有“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浮来山景区在每年10月2日至4日举办“中国(莒县)浮来山福寿文化节”。</span></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文心亭是坐落于怪石丛中的一座六角飞檐红亭,1962年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之命名并题写“文心亭”,镌石立碑。亭内巨石上镌有巨篆大字“象山树”,沉雄豪劲,浑穆苍古,落款为“隐士慧地题”,专家考证是刘勰亲笔。一说“象山树”是指古银杏树寿与山齐,一说“象”指众多佛像,“山”即浮来山,“树”指银杏树,三者构成浮来山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怪石峪为“浮来八景”之一。北起清泉峡、南到飞来峰、西临卧龙泉、东接翠竹园。这里的奇岩怪石为石灰岩结构,约形成于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岩石之间为绛红色酸性黏土,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侵蚀,碳酸钙溶解变形,形成千姿百态的岩石。有的像蜷卧的山羊,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如慈祥的老者,有的如羞涩的少女,仿佛一座雕刻艺术展览馆。在这里,既有古人“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等佳句,又有诸多摩崖,其中一处刻着“古木扶苏六代余,高人曾说此幽居。莲花贝叶今何在,不抵雕龙数卷书”。</span></p> <p class="ql-block">隐秀塘</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浮来山周围的两市(日照、临沂)、三县(莒县、沂南、沂水)的群众,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云集浮来山“赶山会”。</p><p class="ql-block">整个活动以定林寺为中心,故也称“赶庙会”。浮来山庙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经贸活动活跃。庙会涉及两市三县几十个乡镇村庄,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发展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会上,除常有的贸易、游览、娱乐等活动外,突出特点是人们虔诚地祈福禳灾以求去病延年。定林寺、朝阳观、青云庵里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在古银杏树旁的老寿星像前祈福求寿。庙会期间,《麻姑献寿》《福寿双全》《松鹤延年》《岁岁平安》等绘画、剪纸作品;“金浮来山庙会棒槌”“陶碌碡”等寓意“吉祥如意”“四季发财”的民间工艺品异常抢手;莒地周姑戏连场演出,更有众多民间艺人登台献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