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9年3月至6月,由于工作需要,我有幸被县委安排到县委党史征集办公室工作了近4个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县委党史办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围绕泸西县是云南革命老区,党组织的活动历史较早,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存真求实”“资政、育人、防变”的指示精神;以“真实性、科学性、战斗性、严肃性”为指导思想;搜集、整理、出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泸西活动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具体任务:一是以时间顺序和历史脉络为主线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大事记;二是通过大量的调查走访和资料查阅、核实、修改、完善好张冲、张永和(张致中)、张仕明、赵国徽、魏筱涵、张木天等6位泸西县党史人物的传记;三是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征集、补充、修改、核实李曜九、杨兴甲、李兴仁、李平、陈敬虞等5位烈士的传略。在工作安排中,我主要负责党史人物这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为了全面了解泸西县民主革命时期的总体情况,我全面阅读了1924年至1949年党史大事记的初稿资料,阅读了6位党史人物的相关采访资料和初稿资料,并对初稿一些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和需要核实的细节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我还找来录音资料边听边思考,有时还做记录,以便最大限度地掌握情况,为修改完善好人物传记做准备。在党史人物采访资料和初稿阅读中,对我思想触动启示最大、教育感悟最深的是我党早期老共产党员张永和(张致中)的事迹和经历。</p> <p class="ql-block"> 张永和,又名张致中,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泸西县云兴乡拖革村(现属弥勒市东山镇),幼年丧父,由祖父和伯父抚育,在县里读完小学后,先后入昆明私立成德中学、省立中学就读,后考入北平(今北京)师大附中。1919年参加过“五四”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入天津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后转学到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24年在南洋大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交大最早的中共党员,第一任交大中共党支部书记,也是陆定一的入党介绍人。1925年先后当选上海学联执行委员会主任和第七届全国学联执行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发动五卅运动。同年8月回云南创建了云南共青团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云南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回上海后,先后担任法南区、沪东区、沪西区、沪中区部委(即区委)书记。1927年在周恩来、罗亦农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上海沪东区工人参加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1927年9月,张永和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21日张永和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领导下,在沪东区一线指挥10万工人群众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罢工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 1928年未,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派张永和回故乡云南省委工作,曾任中共云南省临委书记,云南迤南地区特委书记等职。此期间,经省临委常委研究决定,还到同乡人张冲任师长的滇军101师,任张冲秘书,做争取张冲的工作,自此,张冲开始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云南地下党遭破坏,省委书记王德三等人先后遭逮捕,张永和亦在昆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经张冲师长全力营救出狱。出狱后被时任云南盐运使的张冲聘请到元永井负责技术管理工作,期间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仍然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志向继续坚持为党工作,一边进行革命活动,一边积极寻找党组织。</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党组织同意到张冲任师长的滇军一八四师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开赴抗日前线途中,部队到达武汉时,张冲利用张致中与共产党的关系,秘密派他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联系,经安排张冲与叶剑英、罗炳辉见了面。见面后,应张冲要求,经周恩来、董必武同意,先后派了部分共产党员进入184师,建立了184师地下党支部。此次见面,也为日后张冲将军投奔延安埋下了伏笔。1939年张冲被蒋介石撤职后,张致中以母亲病故回家奔丧为由,离开一八四师回到泸西。</p><p class="ql-block">1940年,经张冲举荐,张致中先后任泸西县教育科长、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张永和在云南省委党校参加整党审干学习,因1930年遭逮捕的历史“问题”而含冤被错误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康生诬陷为叛徒一再审查。但他从未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在子女或同事面前说过有损党组织形象的话;和他同期参加革命的同志,有的为革命壮烈牺牲了,有的解放后当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从未找过任何领导人说情。</p><p class="ql-block"> 198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纠正了以前对他的错误处理,恢复了他1925年入党的党龄,还原了他一生革命的历史原貌,张老获得了彻底平反。</p> <p class="ql-block"> 张老的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十分曲折坎坷,解放前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下,面对白色恐怖,与敌人斗智斗勇,坚持不懈为党工作;解放后,虽然受到错误处理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特别是在“文革”中,历经苦难折磨,饱受委屈,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张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即便在受错误处分的岁月中,也从不怨天尤人,想到的只是勤勤恳恳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干好工作,对党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张老毕生追求革命,为中国人民、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革命老前辈。他的高风亮节令我难以忘怀,心灵受到强烈震撼。</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暗自嘱咐自己,一定要把张老的传记在初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收集、完善、核实,把张老几十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为党工作,不为名不为利的革命斗争、坎坷经历和亮点写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泸西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教材。</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这一工作的时候,县委办通知,张老近日将回到泸西老家,要党史办认真做好汇报准备,搞好接待。</p> <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张永和回家乡访问,泸西县委和党史研究室的相关人员参与接待</p> <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中旬,张老率女儿和外孙一行到达了泸西,考虑到张老年纪大行动有所不便,同时也为了工作的方便,我们安排张老一行在位于县委大院的县委招待所住下。当天,县委张汝发副书记在县委食堂宴请了张老一行,李荣兴老师和我作为陪同参加了宴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县委党史办向张老汇报了党史办的工作情况,听取汇报后,张老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党史办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泸西是云南革命的老区,真实反映好民主革命时期泸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宝贵史实,不仅可以填补泸西现代史的空白,而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的后代懂得创业的艰辛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永远记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张老泸西之行,无疑对党史办的工作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我和李荣兴老师作为陪同,随张老到了他几十年没有回去的故乡拖革村。听说张老要回老家,弥勒县东山乡(解放后,行政区划变动,拖革村一带划归弥勒市管辖)党委、政府极为重视。我们一行到达乡政府后,乡党委书记亲自向张老汇报工作,重点介绍了东山镇这些年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中午饭后,我们一行便到了张老的故乡拖革村,这是一个绿树环绕、风光秀丽的山村,张老故居是一个正面主房、左边耳房、大门两侧厅房的院落。解放后,政府安排4户人家在此居住。老屋虽有些破败,但华丽的容姿依旧,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院落的右墙上,白底黑字的“总理遗嘱”仍旧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到东山镇拖革村张永和故居探望,当年请人在故居牆上书写的孙中山遗嘱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张老告诉我们他刚上学的时候,祖父和伯父就教育他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看到“总理遗嘱”、联想到张老的革命经历,我仿佛为张老如此坚强、百折不挠的斗志寻到了源头。随后,我们又陪张老到张冲老家小布坎故居参观。张老虽然年事已高,但一路上兴致勃勃,从张冲故居返回的路上,我们又陪张老到木德黑村看望了卧床不起的张仕明夫人。</p><p class="ql-block"> 说起“三张”,这是泸西人的骄傲,他们同时代先后两三年出生,同在一条山梁,相互间的村寨不过三五里地。张永和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老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和云南革命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张冲是抗日时期著名的滇军将领,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士明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p><p class="ql-block">50军炮兵副军长,后转业地方任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他们都是泸西的好儿郎,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更好地写好张老的革命事迹,我一方面查阅县党史办现存的有关张老的全部采访和录音资料以及上海市委党史办有关张老早期革命活动的书面资料。另一方面还借张老和女儿到泸西的机会采访了张老的女儿。采访中,张老女儿张元莹提到的两件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她告诉我:有一次陆定一委托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办公室副主任谢筱迺同志从北京专程前往看望张永和,他曾对在场的女儿说:“你爸爸当年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和经历,简直可以写成一部惊险小说。”</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张老两位移居美国并有所成就的同学到昆明看望他,老同学相聚大家十分高兴、其乐融融,话语间两位学友感叹道:“老同学,你当年是我们班的高材生,如果你往专业上发展肯定比我们更有作为……”张老笑着对他们说:“老同学,其实你们不懂,我当年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在已经实现了,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我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他给我们的是一面镜子,一种精神,一根标杆,令我感动、给我启示、让我的精神得到了洗礼。</p><p class="ql-block"> 1992年张老因病逝世,享年90岁。虽然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而诞生的新中国,但张老的革命事迹是不朽的,他的英名已经被永久载入了上海人民广场的五卅运动纪念碑碑文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顾我党走过的道路,从建党到夺取全国政权仅28年,这在几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短短的28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境遇,遭受了炼狱地火似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有正确的主义、纲领,正确的路线、方针,还有一大批像张永和(张致中)这样忠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他们面对严酷现实、凶险环境,靠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主义,只为信仰而一生追求,为之奋斗。他们用精神之光,照亮了胜利之路,凝聚了民众之心,成就了建国大业。</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承传统,砥砺前行。生逢盛世的我们,必须常怀不忘前辈、不忘先烈之心,必须常念感恩党、感恩历史、感恩时代之情。在百年党庆之际,我们当怀着崇尚与敬仰,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强筋、健骨、筑牢定力,深刻认识和坚定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p><p class="ql-block">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永远跟党走,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应当把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的力量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