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是《青玉谷纹剑璏(zhi) 》,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白玉万福纹“喜”字翎管》,清代(公元1644~1911年)。翎管是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部件。</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下是《青玉兽面纹剑珌(bi)》,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清代官员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白玉双马》,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玉瑞兽》,</span>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百寿如意板》,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黑皮双犬》,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玉双鸟》,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俏色玉。也叫“巧色玉”,特指在一块玉料上的颜色被运用得非常巧妙,利用玉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在古代,在玉器制作的过程中,俏色是治玉工匠非常喜欢利用的手段。工匠们常巧妙地保留并利用原石上的颜色,让它在雕刻的题材中活出自我,使其不但不会成为瑕疵,反而能使制成的玉器独具特点而更加生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玉牛镇纸》,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智慧的先民们就开始利用玉、石、骨、牙等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材质,使用原始的工具采用雕、琢、刻、镂等技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理解。之后历代工匠在雕刻艺术创造中尽显智慧,一件作品从选材、立意到构思、创作,往往需要匠人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久久为功,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在空前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雕刻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宫廷御苑、园林住宅、宗教建筑、人俑造像等领域的雕刻艺术品规模大、制作精,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世俗性的小件工艺雕刻因众多文人的加入,不受陈规局限,往往集绘画、雕刻于一体,面貌各异,是为此时雕刻艺术的亮点。此次展览即从馆藏中遴选玉、竹、木、牙、漆等小件作品,为您展现明清雕刻艺术的新成就。</p><p class="ql-block"> 竹雕,也称竹刻,是指截取相应竹材的竹节或竹根部分,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及文字的各种陈设摆件。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从明代中期开始,竹雕成为专门艺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其实,竹雕工艺与木雕工艺通常被视为同一门类,但竹、木是两种不同种属的植物,自然作为雕刻材料,就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方法。但从雕刻工艺的基本技法上看,二者却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些木雕作品就出于竹刻家之手。品鉴下面几件作品,我们即可体会出竹、木两种雕刻艺术的“同”与“不同”。</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刻八仙人物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刻八仙人物立像》中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根雕山水楼阁图山子》,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竹刻东山报捷图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竹刻携琴访友图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竹刻仙人采药图香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竹刻东山报捷图香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竹刻山水人物图香筒》, 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竹刻竹林七贤图香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吴之璠款根雕秋胡戏妻图山子》,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根雕渔翁立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根雕八仙图山子》,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渔翁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杨木雕山水人物图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沉香木雕山水人物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乌木雕寿星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 </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木雕寿星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寿星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弥勒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布袋僧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寿星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根雕寿星立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寿星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如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福禄寿如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杨木刻如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山水人物立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牙雕,主要指以象牙或兽骨为材料雕刻而成的工艺品。牙雕重雕工,其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雕刻、镶嵌、劈丝编织等。由于象牙质白莹润,坚韧细腻,宜于精雕细刻,因此牙雕工艺品一向被视作工艺雕刻的上品。</p><p class="ql-block"> 牙雕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时期便已出现象牙制成的梳子,以后历代不绝。清雍正、乾隆时期,牙雕达到鼎盛,作品种类繁多、雕镂工艺繁复精致,以清供珍玩的小件器物较为常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上禁止象牙贸易,我国牙雕业陷入困境,牙雕艺人纷纷转向其他材质如兽骨等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海水云龙纹笏板》,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钥匙牌》,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人物形鼻烟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牙雕花鸟纹笔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公元1368~1644年)。</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牙雕诗文笔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大学”全文印》,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牙雕“乾清宫鉴藏宝”印》,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留青竹刻山水人物臂搁》,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刻仕女图臂搁》,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竹雕小船》,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漆雕,是中国漆工艺中的主要品种,融绘画、雕刻、磨制、髹漆等多种工艺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漆雕工艺创始于唐代,传世品中最早见于宋代,盛于明清。其制作方法是,使用天然漆树上分泌出的一种液体,经加工提炼调制成多种色漆,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等各种材质的胎骨上层层髹涂,待达到一定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根据其所雕漆色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若干品种。</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剔红花卉纹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剔红雕花小漆盒》,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开光山水圆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开光花卉纹八棱盒》,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云龙宝盒》,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福寿圆盒》,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云龙盏托》,清代(公元1644~191年)。</p><p class="ql-block"> 剔红,即雕刻红漆,从传世实物看,剔红数量很多,又常与其他颜色的雕漆相结合,如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等,其中剔红必不可少。剔红漆器的做法是在器胎上髹红漆至一个相当的厚度,少则二三十层,多则百余层,然后在其上刻画花纹,雕刻花纹的厚度即为漆层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花卉纹冠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缠枝莲纹香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双龙戏珠纹长方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云龙纹灯笼尊》,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人物长方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人物长方几》,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红开光山水人物海棠式花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剔犀,也称“云雕”。其做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先在胎骨上用一种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色层,再换另一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斜剔出回纹、卷草、云纹等不同纹样,在刀口的断面清晰地显露出不同的色层。剔犀虽然属于漆雕范畴,但这种工艺只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回纹、云纹等为主,并不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犀云纹长方盒》,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银胎剔犀云纹碗》,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犀长方盘》,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因地域和风格不同,分为汉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造像两大系统。本展览以这两大系统为体系,以石雕、木刻、铜铸、泥塑等不同材质的文物精品,展现诸佛造像的庄严、观音造像的优美、罗汉造像的生动以及藏密金刚护法的神秘、天王造像的威武,时代跨度从深受异域风格影响的魏晋南北朝,到中国本土化风格形成期的隋唐、世俗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宋代,以及藏传佛教艺术勃兴的元明清,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发展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那伽犀那尊者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戍博迦尊者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罗汉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罗怙罗尊者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诺距罗尊者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汉白玉阿氏多尊者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六朝(公元420~589年)。 </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铜佛三尊立像》,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佛三尊立像》,北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铜菩萨三尊立像》,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铜双观音立像》,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铜菩萨立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隋大业(公元605~618年)。</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铜双观音立像》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阿弥陀佛龛像》,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佛坐像》,辽代(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枕龛佛》,元代(公元1206~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佛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地藏佛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释迦牟尼涅槃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文殊菩萨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男相观音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佛三尊像》,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佛头像》,六朝(公元229~58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石雕佛头像》,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石雕佛头像》,北魏(公元386~53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阿弥陀佛残碑像》,北魏(公元386~55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菩萨头像》,北魏(公元386~55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菩萨头像》,隋代(公元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菩萨头像》,宋代(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菩萨头像》,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雕提瓶观音立像》,隋代(公元581年~61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托瓶观音立像》,宋代(公元960年~1276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观音立像》,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木雕观音立像》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四大天王》之一,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二十诸天中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纳入了伦理纲常、阴阳五行学说,同时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也融入其中,四天王分别执司“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阿弥陀佛立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释迦牟尼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阿弥陀佛像》,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清康熙(公元1661~1722)。</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阿弥陀佛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阿弥陀佛坐像》,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自在观音坐像》,元代(公元1206~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十一面观音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