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河北省承德市,坐落著一片遼闊宏偉的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這片始建於1703年、歷經近九十年才告竣的建築群,不僅是清代政治、宗教與園林藝術的完美結晶,更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宮苑。作為清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它見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塞外夏都:政治與戰略的樞紐 <p class="ql-block">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位於北京東北約230公里處,佔地達564公頃。康熙、乾隆等皇帝每年夏秋季節於此長期居住,處理軍政要務,接見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首領及外國使節。這裡不僅是避暑勝地,更是舉行「木蘭秋獮」、演練軍隊、鞏固邊疆治理的重要基地,許多影響清朝歷史的重大決策皆源於此地。</p> 建築與自然的和諧詩篇 <p class="ql-block">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是中國宮殿建築、園林藝術與宗教建築的巔峰之作。</p><p class="ql-block">避暑山莊:山水園林的典範</p><p class="ql-block">山莊巧妙融合中國南北園林精華,集宮殿、湖泊、平原、山巒於一體。其風格樸素淡雅,追求自然野趣,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美學理想。</p><p class="ql-block">外八廟:民族藝術的瑰寶</p><p class="ql-block">環繞山莊的12座皇家寺廟(統稱「外八廟」),如眾星捧月般分布於山丘之上,融合漢、藏、蒙等民族建築風格。目前開放的五座寺廟——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和普樂寺,堪稱外八廟的精華。</p><p class="ql-block">這些寺廟承載著清王朝團結各民族、鞏固邊疆的歷史使命:</p><p class="ql-block">普寧寺仿西藏桑耶寺而建,寺內矗立記錄平定准噶爾功績的御碑,並供奉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音像,象徵「普天安寧」的願景。</p><p class="ql-block">安遠廟仿伊犁固爾扎廟修建,主供綠度母,見證達什達瓦部內遷與邊疆安撫的歷史。</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廟仿拉薩布達拉宮,規模宏偉,為慶賀乾隆六十壽辰而建,落成之際見證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壯舉。</p><p class="ql-block">須彌福壽之廟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專為迎接六世班禪前來祝壽而建,體現清廷對藏傳佛教的尊崇與管理。</p><p class="ql-block">普樂寺專為西北各族首領朝覲時瞻禮而設,其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建築佈局與自然奇觀磬錘峰相呼應,隱含「普天同樂」之寓意。</p><p class="ql-block">這些寺廟金碧輝煌,與樸素的山莊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和諧壯麗的畫卷,是清王朝「興黃教以安眾蒙古」治邊策略的實物見證。</p> 為何成為“世界遺產”? <p class="ql-block">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主要基於:</p><p class="ql-block">重要的文化交流 (標準 ii):它是中國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傑出典範,其園林設計曾影響歐洲,並對景觀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外八廟更是展現了漢、藏、蒙等多民族文化在建築、宗教藝術上的深度交流與融合。</p><p class="ql-block">歷史的物質見證 (標準 iv):它以物質形式展現了中華帝國最後一個輝煌時期——封建社會的最終繁榮,以及清王朝通過宗教、建築、政治活動團結各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治理策略,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歷史見證。</p> 守護歷史的和諧 <p class="ql-block">這片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了高度維護。其歷史格局、山水體系及主要建築、文物均保存完好。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地方專項法規保護,設有明確的保護範圍和緩衝帶,並擁有專業的管理團隊和科學的保護規劃,確保這份珍貴的遺產得以傳承。</p> 結語 <p class="ql-block">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僅僅是一座美麗的皇家園林,更是一本打開的歷史教科書。它向我們訴說著一個王朝的治國智慧、一個時代的藝術巔峰,以及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它是自然與人文的共創,是權力與信仰的交匯,是留給全世界的文化瑰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思考與回味</b></p><p class="ql-block">1. 建築的智慧:避暑山莊的風格樸素淡雅,而周圍寺廟卻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對比,可能蘊含著清王朝怎樣的政治與宗教策略?建築如何成為溝通民族情感的“語言”?(從外八廟的仿建原型和服務對象可見,這是清廷尊重各民族信仰,並以此構建共同體認同的高明策略。)</p><p class="ql-block">2. “夏宮”的真正功能:為何清朝皇帝要不遠千里定期前往承德?除了避暑,“木蘭秋獮”和接見使節這些活動,對於治理一個疆域遼闊、多民族共存的帝國有什麼重要意義?(正如外八廟的歷史所示,這裡是處理北部、西部邊疆事務的核心舞台,通過宗教、封賞、軍事演習等多重手段鞏固統治。)</p><p class="ql-block">3. 我們的拜訪:當我們參觀這樣的歷史遺產時,除了欣賞風景和建築,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它背後深厚的歷史文化?(例如,思考每一座寺廟為何而建,為誰而建,記錄了哪些歷史事件?)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成為一位負責任的遊客,共同守護這份和諧與壯麗?</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unesco和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