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百草为墨写春秋</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李时珍纪念馆纪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皮文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重阳,天朗气清。我校"赓续阳光,情暖重阳"新老教师参访团沐浴着金秋晨光,自七中启程,前往此行的精神圣地——蕲春李时珍纪念馆参观。刚一下车,但见一座巍峨门楼矗立眼前,其上"李时珍纪念馆"六个镏金大字在晨晖中流转生辉,仿佛穿越四百载光阴的智慧明灯,与当代教育者的求索目光在此刻欣然相会。飞檐翘角间流淌的秋阳,正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镀上温暖的釉彩。</p><p class="ql-block"> 这座融合了明代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纪念馆,宛如一部立体的医典,静静诉说着一位伟大医药学家的一生。推开厚重的朱漆大门,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位背着药篓、跋山涉水的"布衣郎中"相遇。李时珍,这位用双脚丈量山川、以生命验证药性的科学先驱,不仅留下了传世巨著《本草纲目》,更以他执着求真的一生,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走进序厅,一幅巨大的《蕲州药市图》首先映入眼帘。画中市井喧嚣,药旗招展,再现了明代医药文化的繁荣景象。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就诞生在这片医药文化沃土——湖北蕲州。展厅内复原的李家宅院场景中,药碾、药戥、药罐等器具错落有致,仿佛还能闻到当年飘散的药香。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他编撰的《医学八脉注》手稿静静陈列在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纸页上工整的小楷,见证着一个医学世家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少年李时珍的科举之路充满戏剧性转折。展厅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这位十四岁中秀才的天才少年,却在乡试中屡屡受挫的情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雕塑:病榻上的青年李时珍与悉心诊治的父亲对视,眼神中既有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医道的向往。"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诗句镌刻在雕塑基座上,道出了他弃文从医的决心。这一人生转折,恰似一味良药的炮制过程,需要经历挫折的"煅淬",方能成就非凡的药性。</p><p class="ql-block"> 步入"行医济世"展区,一组互动装置再现了李时珍发现古籍谬误的关键时刻。触摸屏幕,可以清晰看到《本草衍义》中关于"虎掌"与"漏篮子"的混淆记载,以及李时珍亲笔批注的考证文字。展墙上"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八个大字,正是他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特别珍贵的是馆藏的李时珍出诊药箱复原品,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药材标本和简易医疗器具,每一件都诉说着一位医者的仁心仁术。</p> <p class="ql-block"> 《本草纲目》编纂展区是整个纪念馆的核心。一条蜿蜒的"采药之路"地面投影,引导参观者跟随李时珍的足迹,从武当山的悬崖到庐山的幽谷,从长江的险滩到神农架的密林。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他在原始森林中寻找"九死还魂草"的惊险场景:暴雨倾盆,野兽嚎叫,而那位执着的老者仍举着火把,仔细辨认每一株植物。展柜中陈列的《本草纲目》早期刻本,纸张虽已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那些细致入微的药物描述和精确绘制的插图,无不凝聚着作者二十七年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是"科学实验"展区的互动体验。参观者可以像李时珍一样,通过模拟装置体验曼陀罗花的麻醉效果测试。墙上的语录"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展现了他为验证药效不惜亲身试险的科研精神。一旁的解剖图谱手稿,展示了当时极为前卫的解剖学研究,其中穿山甲解剖图的精确程度,至今仍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的珍稀藏本。在恒温恒湿的特制展柜中,这部皇皇巨著静静散发着书香。通过数字化展示屏,参观者可以翻阅电子版的全部内容,感受这部收录1892种药物、附方11096则的医药百科全书的博大精深。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中译本展示,书中明确标注引用了《本草纲目》关于金鱼变异的记载,印证了这部著作的世界性影响。</p><p class="ql-block"> 尾厅"精神永续"通过环形幕墙播放的纪录片,展现了《本草纲目》对现代医药学的深远影响。从青蒿素的发现到现代中药研发,李时珍的科学精神仍在延续。出口处的纪念墙上,镌刻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题词:"《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的宝库,李时珍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建筑镀上一层金边。回望那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智慧殿堂,李时珍的形象愈发清晰——他不仅是传统医药学的集大成者,更是科学精神的践行者。在权威与迷信盛行的年代,他以实证与理性开辟认知新径;在功名利禄诱惑下,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求真之路。这座纪念馆不仅保存着历史的记忆,更传承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正如馆内结束语所写:"他以百草为墨,书写了不朽的生命本草;他用一生践行,绘制了永恒的精神图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