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平安办活动,</p><p class="ql-block">银龄宠爱尊老人。</p><p class="ql-block">主题沙龙重阳节,</p><p class="ql-block">金色阳光嘉年华。</p><p class="ql-block">日日平安晏秋秋,</p><p class="ql-block">天天陪伴老百姓。</p><p class="ql-block">自拍自剪一手机,</p><p class="ql-block">发声动力为百姓。</p><p class="ql-block">百姓话说百姓事,</p><p class="ql-block">解读民生答疑惑。</p><p class="ql-block">凌晨二点必清醒,</p><p class="ql-block">浏览世界敏感事。</p><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八点半,</p><p class="ql-block">雷打不动做直播。</p><p class="ql-block">公益直播百分钟,</p><p class="ql-block">双向陪伴转型融。</p><p class="ql-block">真诚才是必杀技,</p><p class="ql-block">各位粉丝怎么看?</p> <p class="ql-block">走进会场时,浅金色的灯光洒在肩头,像秋阳轻轻拂过。抬头便看见“重阳节主题沙龙”几个大字,沉稳又温暖,旁边是中国平安的标志——“专业 让生活更简单”。这句标语平日里只是匆匆一瞥,此刻却莫名让人安心。银发族的节日,原来也可以如此有格调,不喧闹,却自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感谢闵行吴总照顾老年人,安排专车接送,感谢连波全程陪同到位。</p> <p class="ql-block">活动定在上海安曼纳卓悦酒店五楼的大宴会厅,长寿路600号这个地址我记了好久。不是因为难找,而是它像一个约定的坐标——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终于有人为“银龄”腾出一段慢下来的时光。海报上写着“银龄·宠爱”,还有晏秋秋的名字。我原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节日聚会,后来才明白,这是一次倾听,一次对话,一场关于陪伴的温柔启程。</p> <p class="ql-block">流程很清晰:签到、开场、分享、茶歇。没有冗长的仪式,反倒像老朋友见面,自然得体。晏秋秋老师的名字反复出现,我悄悄查了一下——新民晚报的高级记者,市先进工作者,还做主播。这样的人讲重阳,不会只谈登高赏菊吧?我心想:今天要听的,或许不只是节日,而是这个时代怎么对待“慢慢变老”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晏秋秋,男,1977年生,汉族,是《新民晚报》高级记者 。 </p><p class="ql-block"> - 教育背景:1996年至2000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新闻系。</p><p class="ql-block">- 职业经历:2000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新民晚报从事采编工作。2020年7月转向短视频领域,4年多发布视频2100多个。2024年2月开始网络直播,成为“网红”型媒体人。2024年11月,入选“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团。他现任上海报业集团“晏秋秋工作室”负责人、新民晚报社运营协调部和直播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公益活动:新冠疫情期间,自费购买几十万斤蔬菜送往上海40多家养老院,并到虹桥火车站给离沪滞留者送开水和泡面。2023年10月起,创办“金色阳光嘉年华”公益活动,每月举办1-2场大型线下活动,为民众提供医疗健康、文化等个性化服务,已入选上海志愿服务品牌项目。</p><p class="ql-block">- 获得荣誉:多次获得上海市公益新闻奖,被评为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25年5月9日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25年公示为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推荐人选。</p> <p class="ql-block">会场前方的大屏幕,波浪形的灯饰在头顶延展,像流动的时间,又像起伏的人生。灯光柔和,不刺眼,照得每个人的脸都温和了几分。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轻声交谈,但没人喧哗。你能感觉到一种默契: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听见一些平时被忽略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屏幕切换,出现一个人在接受按摩的画面,“SPA”字母静静浮现。我愣了一下——原来“宠爱”可以这么具体。不是送礼,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关照身体,尊重感受。重阳节从古至今都在说“敬老”,可今天的“敬”,是不是该多一点“懂”?晏秋秋站在台前,声音不高,却把全场的注意力都拢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他讲的主题是“陪伴”。不是“孝顺”,不是“赡养”,而是“陪伴”。他说:“很多老人不缺钱,缺的是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戳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疏离。屏幕上的字一句句浮现:“银龄·宠爱”“天天陪伴老百姓”。这场沙龙像一扇窗,推开后,看见的是无数沉默的家庭日常。</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p> <p class="ql-block">晏秋秋穿着蓝衬衫,照片里的他眼神温和,介绍写着“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优质主播、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可当他开口,你不会觉得他在炫耀头衔,反而像一个邻居大叔,讲着街坊里的故事。他说起自己做公益直播,每天100分钟,不做广告,不接软文,就讲政策、聊生活。两年下来,700万人次观看。有人留言:“你讲的,我爸妈终于听懂了。”</p> <p class="ql-block">“动力在哪里?”他问。屏幕亮起这五个字时,全场安静。然后他笑了:“就在老百姓的话里。”他说,有一次直播讲医保新规,弹幕突然刷出一条:“老师,我奶奶听懂了,她笑了。”那一刻,他眼眶热了。原来所谓影响力,不是数据,是那一声笑,那一句“我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他讲到复杂的世界,讲到信息爆炸,讲到老人如何被各种“养生秘方”“投资陷阱”围攻。他说:“这个时候,或许有那么一两个人,愿意听一听,一个普通老百姓是怎么说的。”中国平安办这场沙龙,不只是品牌宣传,更像是在搭建一座桥——让专业的声音,用普通人听得懂的方式,走到老人身边。</p> <p class="ql-block">他展示了一组数据:700小时公益直播,5000万人次观看。数字很大,但他讲得轻。重点不在“多少人看”,而在“多少人真的听进去了”。他说有位独居老人,每场直播都看,还记笔记,后来社区干部上门,发现她家冰箱上贴满了打印的政策要点。“她说,这是她的‘安心指南’。”</p> <p class="ql-block">“相约直播间,让老百姓当主角。”晏秋秋说:“我们不打造人设,我们还原真实。”台下响起掌声,像是很多人心里那点被忽视的期待,终于被说出口了。</p> <p class="ql-block">他讲到预约人数从700人扩展到4万多人,不是靠炒作,而是靠“每天100分钟,雷打不动”。有人问他累吗?他说:“累,但停不下来。因为总有人留言说‘谢谢你。’”</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切换,展示几场大直播的瞬间:五一“致敬劳动者”,点赞破亿;七一“光荣之城”,八千多万;还有新民晚报95周年庆,单场点赞破亿。数字背后,是一张张真实的面孔,是菜场里讨论政策的大妈,是公园里转发直播链接的大爷。他们不再只是“被服务的对象”,而是能参与、能发声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当好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句话出现在屏幕上,字字清晰。他说,老人不是“岸上的人”,而是“船上的人”,船行风雨,同舟共济,谁都不能缺席。我们总说科技适老化,可真正的“适老”,是态度,是耐心,是愿意蹲下来,平视他们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真诚才是必杀技。”没有PPT炫技,没有煽情音乐,只有他一个人,一支麦克风,和一段段真实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