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幅篆书作品静静铺展在眼前,墨色沉稳,线条匀净,仿佛时间也随着那凝练的笔画缓缓沉淀下来。我每每凝视这样的字迹,总觉像是走进了一条幽深的古巷,两旁是斑驳的砖墙,耳边回响着金石之声。李刚田先生的《篆书百韵歌》第七课开篇这一笔一画,不只是技法的呈现,更像是一种心境的传递——沉得住气,方能写出稳得住的字。</p> <p class="ql-block">纸角钉着一蓝一黄的图钉,像是无意间留下的生活痕迹,却让这幅字多了几分亲切。它不是陈列在展厅里的冷峻展品,而是贴在案头、日日可对的习作。我能想象执笔之人如何在这张纸上反复推敲每一个转折,如何在篆书那看似规整的结构里寻找微妙的变化。第七课讲的是“形与势”,说来抽象,可就在这幅字里,我看见了势的流动,形的端庄,如同古钟轻撞后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作品左上角只钉着一枚黄图钉,纸面微有折痕,却无损其神采。这让我想起李刚田先生常说的一句话:“篆书贵在静中寓动。”看这字,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可那线条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呼吸,又分明藏着一股暗涌的生机。第七课的第一小节,正是教人如何在严谨中求活气,在规矩中见性情。我临帖时常觉拘谨,直到某日夜里静坐重读此篇,才恍然:原来那每一笔的起落,都是心绪的吐纳。</p> <p class="ql-block">制作:您的朋友刘美珍</p>
<p class="ql-block">编辑:2025年10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