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莽原独行客</p><p class="ql-block">美编号:37238818</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的东西太平山之间,属明长城遗存,是张家口地标性古迹。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长城四大雄关。始建于1644年,为万里长城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交流功能。</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名字取其“边境之门”的含义,象征其为长城沿线中原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关口。</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下令修建此门,旨在管理日益频繁的边境贸易,巩固统一版图下的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城门高12米、宽9米,门楣“大好河山”匾额,其下有“大境门”小匾额。</p> <p class="ql-block">门楣“大好河山”由民国时期时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1927年巡视时题写。</p><p class="ql-block">下方“大境门”三字匾额由顺治皇帝6岁时书写。</p> <p class="ql-block">铁皮包裹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内景</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历来是北方边境重要的关口,战国时期的燕、赵,到秦、汉、南北朝、唐、金、明都相继在这里修筑长城。一些地方后修的长城在以前修的长城基础上覆压或利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了“城压城”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上下堡图</p> <p class="ql-block">大境门内的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市楼,建成于2014年,明清风格,仿明德口街主城楼,这里曾是全国皮毛集散中心,明清时期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市楼北面书写“市通中外”,南面书写“神京右臂"。 </p> <p class="ql-block">“皇路清溢”牌坊</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右侧是来远堡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永顺门</p><p class="ql-block">永顺门是大境门景区来远堡西南侧的明代城门。隆庆五年(1571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握手言和,议定在张家口堡开马市,史称隆庆议和。万历元年(1573年), 为茶马互市之需,在长城内建马市。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宣府巡抚汪道亨新筑来远堡,辟西南门,名永顺门。从宣德四年(1429年)张家口堡东门之永镇门到来远堡永顺门,是明代民族关系从对峙到互市交融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永顺门名称寓意“远方来客,一路顺风”。</p> <p class="ql-block">永顺门是张库大道的起点,连接蒙古库伦至俄罗斯恰克图,推动张家口从军事重镇发展为北方商业中心,促进了蒙、汉、回等多民族及国际商贸交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来远堡</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宣府巡抚汪道亨主持修筑来远堡。堡周二里十三步,墙高三丈五尺,堡开二门,北门来远、西门永顺;堡内有总管署、营房、讲市台、三娘子庙等建筑。来远堡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场所,民间称之为市圈。来远堡现存水顺门及部分残垣、为第七批国保单位,大境门长城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堡内新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永镇门,张家口堡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来远堡,作为明代蒙汉通商互市的重要场所,昔日茶马古道上人群 、马队、驼影,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早已远去,而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曲折传奇故事永远被人们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