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家艺术家萧迹的文采与风骨

芳芳的平凡世界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西安的梧桐影下,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是碑林的石刻承载的千年文脉,还是城墙根下生生不息的创作之火?遇见萧迹先生后,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学,是让每个汉字都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时代的土壤,然后在春风中长出独一无二的年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笔墨当随时代:十七部小说的文学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从郑州大学中文系走出的山东青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西安碑林的文学旗手。但当我们翻开那十七部皇皇巨著,看见的是一条清晰的创作轨迹:从《团委书记》里理想主义的青春光芒,到《大铁路》中绵延千里的工业史诗;从《网上杀手》对数字时代的敏锐洞察,到《楼观秘籍》里武侠与道文化的完美融合。他的笔触如手术刀般精准解剖社会肌理,又似水墨画笔晕染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要说说《闻道长安》。这部在东京国际首发的小说,用四维空间叙事让古今长安在文字中相遇。这是萧迹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生动注脚。当日本读者通过他的笔触理解长安,我们才恍然:最世界的,往往是最民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艺术无界:从宣纸到讲台的美学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你以为萧迹只是伏案写作的书生,那便错过了他艺术生命的另一半精彩。看他铺开宣纸,笔墨游走间,书法作品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剑客的锋芒——这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底蕴,更是他“以书明志”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他在多所高校的身影。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育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他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工科学子心间。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那场读书分享会上,他谈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深度阅读如何让生命获得质感”。当他将作品捐赠给年轻学子时,捐赠的不是书本,而是通往广阔世界的门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文心侠骨:山东汉子的长安情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济南出生、长安成长的作家,骨子里有着山东人的豪迈与陕西人的厚重。看他写《楼观秘籍》时的侠气干云,那是深植于血脉的侠义精神;读他散文里“请珍惜在一起的日子”的柔情,又能触摸到文人特有的细腻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刚柔并济,让他既能以《团委书记》记录改革大潮中的青年群像,又能用《活给别人看》剖析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他的小说从来不是书斋里的想象,而是带着体温的时代记录。正如他所说:“作家的笔要像医生的听诊器,紧紧贴住时代的心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薪火相传:碑林深处的守正与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碑林区作协主席,他肩上的不只是创作任务,更有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他策划三线建设纪录片,是要为历史留下文学的记忆;他研究周易文化,是在传统智慧中寻找当代启示。这种守正创新的姿态,恰似碑林的石刻——既铭刻千年文明,又呼应时代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他谈论文创产业,你会惊讶于这位传统作家的前瞻视野。他说:“要让文学‘活’起来,从书页走向生活,从过去走向未来。”这话语里,藏着他对文学未来的全部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远行者无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百万字的创作,只是他文学征程的逗号。当我们看见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从容自信,在大学讲台上循循善诱,在书法案前气定神闲,便知这是一个真正把文化融入生命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七岁,对很多作家可能是创作的黄昏,对萧迹却恰是艺术的盛年。就像他笔下的长安城——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每个清晨迎来新的太阳。我们期待着他笔下更壮阔的文学风景,因为我们都相信:一个把根深深扎进文化土壤的作家,他的创作之树必将枝繁叶茂,他的艺术生命必将如秦岭之松——历经风霜,终成参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文学最好的时代,也是作家最好的年华。萧迹先生正用他的笔墨,为我们这个时代绘制一幅气韵生动的精神画卷。而我们都明白,这幅长卷最精彩的部分,永远在下一页。</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9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