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余年炊烟永续 三十八桌孝心长传——2025蔓湖村重阳敬老宴侧记

天涯过客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清晨的阳光洒在南昌市新建区樵舍镇蔓湖村小学的操场上,这里一改曾经的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锣鼓喧天、欢声笑语。近百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年满60岁的白发长者从南昌、从九江、甚至从更远的地方归来,他们有的虽步履蹒跚,却个个带着笑容,都为赴一场跨越六百年历史的约定,与村里留守的当年的玩伴一起参加蔓湖傅家村一年一度的重阳敬老宴。</p> <p class="ql-block">族谱里的约定:</p><p class="ql-block"> “蔓湖文义公(1404年—1471年)存有畲田共计种二斗七升,供子孙轮流耕种,并立下规矩:无论年岁丰敛,每年在九月初九办酒三桌,六十岁以上及绅衿方可享用。”</p><p class="ql-block"> 翻开泛黄的《傅氏族谱》,《各支祀田记》中的这段记载,将我们带回到明朝永乐年间。蔓湖先祖文义公以二斗七升田地产出,为后世子孙立下重阳敬老的不渝之约。六百年来,无论丰收歉收,无论战乱和平,蔓湖村的重阳宴席几乎从未间断。</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的三桌,到如今的三十八桌;从仅供本村长者,到如今四海归来的游子;从简单的农家菜肴,到如今丰盛的团圆宴——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那颗滚烫的孝心。</p> <p class="ql-block">重阳节的团圆:</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蔓湖村小学格外热闹。操场上搭起了红色的遮阳棚,三十八张圆桌整齐排列,380余位村民齐聚一堂。戏台上,由傅晓方赞助的戏班正在演出,南昌市青联采茶艺术剧团的铿锵唱腔让老人们听得入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蔓湖村自己的节日。”村里87岁的战斗机飞行员出身的傅受之老人激动地说,“我从十几岁离开家乡,退伍后在南昌住了几十年,这些年每年重阳节都要回来。不是为了吃这顿饭,是为了这份乡情、为的是和家乡父老乡亲们聚聚。”</p><p class="ql-block"> 村干部们今天有了新身份——服务员。他们穿梭在桌间,为长者们斟茶倒水、端菜盛汤。镇领导通过村支书发来了祝福,江西傅氏联谊总会的常务副会长傅朝必、傅有福也专程到场,受傅小忠会长的委托,带来了全省傅氏宗亲对蔓湖傅家村长者们的问候。</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果树种植户傅有镶,和往年一样送来了刚采摘的橘子。金灿灿的橘子摆上每张桌子,甜在嘴里,更甜在心上。每位老人还收到了特别定制的纪念保温杯——这份由傅朝武赞助的礼物,让老人们每天喝水时都能想起这份乡情。</p> <p class="ql-block">传承者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资金不足时,乡贤们自发捐款;人手不够时,年轻人主动帮忙;食材需要时,村民们争相贡献。今年的款项若有结余,将顺延至明年使用——这套自发、自觉的运行机制,已在蔓湖村延续了六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顿饭,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堂生动的孝道课。美德的传承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年轻一辈做出榜样”!蔓湖傅家村支书傅春雨表示,“让年轻人懂得尊老,让老年人感受来自家庭、家乡、社会的温暖,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席渐散,但温情不散。采茶戏还在继续,有的人还在如痴如醉的倾听;有的老人们提着礼物,握着彼此的手,相邀常回家看看,约定来年的重逢。</p><p class="ql-block"> 炊烟散去,孝心永存——蔓湖村用六百年的坚持告诉我们:最动人的传统,就藏在这一饭一蔬之间;最深厚的文化,就是这份代代相传的敬老之心;最优良的美德,就在这数百年的坚守与传承之中!</p><p class="ql-block"> 祝福蔓湖村的父老乡亲们重阳安康!愿这缕炊烟,千年永续;愿这份孝心,永远温暖每一个留守的父老和每一位归来的游子。</p> <p class="ql-block">  也许这大荤对老年人会稍显油腻,但没有这大锅土灶就没有家乡的味道,不能让大家大快朵颐就显不出家乡亲人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蔓湖傅家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