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16日游之十一--莎翁故居、丘吉尔庄园、牛津大学(2025年10月28日)

张志强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8日,早晨八点钟出发,前往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居。莎士比亚故居位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这位文学巨匠的诞生地和成长地。</p> <p class="ql-block">小镇位于英格兰中部,伯明翰附近,小镇人口约3万,因莎士比亚而闻名于世,每年接待超过270万游客,旅游业是主要收入来源。</p> <p class="ql-block">小镇充满了莎士比亚元素,除了故居和剧院外,涵盖了他从出生到死亡的重要时光。此外,镇上还有许多与莎士比亚相关的书店、纪念品商店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斯特拉特福镇的“弄臣”雕像,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小丑形象为原型。雕像呈现弄臣动感姿态,头戴饰有绒球的小丑帽,手持带小丑头的权杖。</p> <p class="ql-block">底座刻有莎士比亚剧作《皆大欢喜》中的台词:“愚者自以为智,智者自以为愚”,还有《李尔王》中的“哦,高贵的傻瓜,可敬的傻瓜”。它是小镇的文化地标,彰显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弄臣角色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驻足品味。</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中心。它是进入莎士比亚故居的“必经之地”。这里兼具游客中心功能,可购买莎翁故居等景点的通票,还设有展览,以图片、文字、雕塑甚至蜡像等形式,生动详尽地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与作品,是了解莎翁的重要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莎翁故居位于小镇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木石小楼,外墙为泥土色,斜坡瓦顶,凸出的木桁架交错成菱形网格,具有典型的16世纪英国建筑风格。一楼有莎士比亚父亲的皮革作坊,陈列着铜钉、鞣制工具等。二楼的主卧是莎士比亚的出生房间,保持着16世纪中产家庭的陈设风格。</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出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中产家庭,父亲约翰是皮革商,曾担任镇议员,家境优渥;母亲玛丽出身地主家庭,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18岁与安妮·海瑟薇结婚,育有三个子女,家庭生活为其后期创作提供了部分生活素材。</p> <p class="ql-block">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巅峰人物,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及2首长诗。戏剧上,他打破古典戏剧“三一律”束缚,代表作涵盖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三大类型,以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精妙的语言艺术影响全球;其十四行诗则以抒情性与哲理性兼具的风格,成为英国诗歌的典范,至今仍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建筑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这类建筑以黑白配色为视觉标识,黑色的木质构架(多为橡木)纵横交错,形成几何感强烈的纹理,白色部分则是填充的灰泥或砖石。屋顶多为红陶瓦,搭配坡顶、老虎窗或三角山墙,造型古朴雅致。俗称为木筋房。</p> <p class="ql-block">它们不仅是小镇历史的“活化石”,更因莎士比亚的文化光环,成为文学与建筑艺术交融的景观——木质构架的粗犷与墙面的简洁形成反差,既保留了中世纪手工业小镇的烟火气,又因精致的细节设计,透出典雅的人文质感,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肌理。</p>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特福镇中心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古钟楼。它属于小镇的地标建筑之一,以繁复的哥特式尖顶、多面时钟和精致的石雕细节为特色,采用浅棕色石材建造,矗立在小镇核心区域,与周边的木筋建筑形成历史风貌的呼应,是游客辨识小镇方位、感受英伦中世纪风情的视觉焦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珠宝品牌**乔治培诺**的门店。该品牌是英国王室的长期珠宝供应商,曾参与制作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订婚戒指、安特罗伯斯手链等标志性珠宝,还传承了为王室服务的珠宝工艺与设计。因拥有“皇家认证”的荣耀,门店悬挂英国国旗既是彰显其与王室的深厚渊源,也是展示品牌在英伦珠宝界的尊贵地位,成为小镇上融合莎翁文化与皇家工艺的独特符号。</p> <p class="ql-block">步行前往不远处的圣三一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镇的圣三一教堂。是莎士比亚受洗和安葬的圣地。它始建于13世纪,融合了哥特式与都铎式建筑风格,标志性的高耸尖塔与古朴的石砌结构在小镇天际线中尤为突出。教堂内部藏有中世纪彩色玻璃窗、古老管风琴,而最核心的是莎士比亚的安葬地——教堂祭坛旁的墓龛,墓碑上刻有他的家族纹章与纪念铭文。</p> <p class="ql-block">作为莎士比亚人生的终点,这里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学朝圣的地标。每年数百万游客前来瞻仰,教堂还会举办与莎翁相关的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也让这座教堂在英伦宗教建筑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地位。</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四面墙壁都是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精美至极、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的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教堂雕刻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既有展现人物生平的纪念雕像,也有充满哀伤氛围的人物浮雕。</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奥尔德伯勒·丹尼斯的纪念雕刻,以逼真的神态和富有张力的姿态,将深沉的情感凝固于石间,让观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悲戚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长眠于此,墓志铭的大意是“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里的尘土。容此石者将得保佑,移我骨者将受诅咒。”这篇墓志铭体现了莎士比亚对自己身后安息之地的强烈守护意愿,也为他的墓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数百年来无人敢轻易扰动他的尸骨。</p> <p class="ql-block">除莎士比亚外,这里还安葬着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安妮·海瑟薇、大女儿苏珊娜·霍尔、大女婿约翰·霍尔医生,以及外孙女的第一任丈夫托马斯·纳什。</p> <p class="ql-block">进入供奉莎士比亚及其家人墓地的圣坛区域,需要募捐5英镑。这笔费用主要用于教堂的维护与修缮。</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风景如画的斯特拉特福小镇。</p> <p class="ql-block">下午接近两点到达丘吉尔庄园。这里又名布莱尼姆宫,位于英国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被誉为英国的凡尔赛宫。</p> <p class="ql-block">城堡入口处上方的雕刻文字的译文:在一位慷慨君主的资助下,这座宅邸为马尔伯勒公爵约翰及其夫人萨拉而建,由约翰·范布勒爵士于1705年至1722年间建造。此外,伍德斯托克的这座皇家庄园,连同一笔24万英镑的拨款,用于布莱尼姆宫的建造,由安妮女王陛下授予,并经议会法案(安妮女王3年&4年,第41号法案)确认,授予上述马尔伯勒公爵约翰及其所有直系男性和女性后裔。</p> <p class="ql-block">1704年8月13日,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指挥英、奥、荷联军,在多瑙河北岸的布莱尼姆村附近大败法国和巴伐利亚联军,取得布莱尼姆战役的胜利,为英国摆脱法国军事威胁立下赫赫战功。为表彰其功绩,安妮女王于1705年下令在伍德斯托克为他修建这座府邸,由建筑师约翰·范布勒设计,1705年至1722年敕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主体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外观混合了克林斯式的柱廊、巴洛克式的塔楼和高高隆起的三角壁,形成错落有致的正立面线条。内部装饰豪华,大厅天花板由詹姆斯·桑希尔精心绘制,室内陈设着名家之作的家族油画、壁毯及各种装饰摆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九代马尔伯勒公爵的塑像。他是丘吉尔家族(斯宾塞-丘吉尔家族)的核心成员,作为马尔伯勒公爵爵位的继承者,在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的历史传承与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尊塑像也是庄园内展示家族谱系和贵族荣耀的重要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安妮女王,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在位期间,英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一定发展。她下令建造布伦海姆宫以表彰约翰·丘吉尔的战功,是布伦海姆宫历史的重要推动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以温斯顿·丘吉尔为核心的画作,画面中还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代表英国王室与丘吉尔的关联,并强化了对丘吉尔历史功绩和精神的歌颂。这幅画是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内纪念丘吉尔生平与贡献的重要艺术作品,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战争领导以及与王室的联系等多重维度。</p> <p class="ql-block">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在布伦海姆宫的出生房间。</p> <p class="ql-block">布伦海姆宫(丘吉尔庄园)是英国巴洛克建筑的杰作,也是丘吉尔的出生地。这个房间保留了19世纪末的陈设风格,黄铜床架、复古家具与墙面悬挂的油画(包括丘吉尔肖像和他喜爱的风景画作),还原了他出生时的环境。房间里的梳妆台、烛台等细节,既体现了贵族居所的精致,又承载着丘吉尔家族的历史记忆,是了解他早年生活与家族背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约翰·范布勒,他是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剧作家,是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的主建筑师。他定义了华丽且装饰性强的英国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布伦海姆宫选用了最优质、最昂贵的材料和最顶尖的工匠。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才华让布伦海姆宫成为英国巴洛克建筑的杰作,在丘吉尔庄园的历史和建筑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乔治·杜威·范布勒,他是布伦海姆宫主建筑师约翰·范布勒的后代,属于与丘吉尔家族(斯宾塞-丘吉尔家族)关联密切的贵族分支。体现了庄园建筑与家族谱系的深厚联系。</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首相的堂兄和家人,他们是庄园真正的继承人和拥有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九代马尔伯勒公爵,是丘吉尔家族(斯宾塞-丘吉尔家族)的核心成员之一,他的画像以英国贵族典型的军装形象呈现,彰显了家族的军事传统与贵族身份,是庄园内展示家族谱系和历史荣耀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代安多弗伯爵,他是丘吉尔家族(斯宾塞-丘吉尔家族)的重要成员,与马尔伯勒公爵家族有着密切的联姻关系,是庄园历史中贵族谱系的关键一环。其画像展现了18世纪英国贵族的典型服饰风格,彰显了家族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地位,是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内展示家族历史和贵族文化的重要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丘吉尔庄园的展览中,这些瓷器被精心陈列于华丽的玻璃展柜中,与庄园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既展示了家族的财富与品味,也为游客呈现了欧洲古典瓷器艺术的魅力,是庄园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丘吉尔庄园内一处精美壁炉,它的设计与装饰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奢华与历史底蕴。壁炉主体以金属铸造,中央浮雕呈现家族徽章,两侧的翼龙造型威严庄重,上方的纹章元素彰显着马尔伯勒公爵家族的身份与荣耀。壁炉周围的黑色背景墙布满法式鸢尾花纹饰,搭配大理石材质的壁炉框,细节处的雕花与金属构件的复古质感相得益彰,既体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装饰艺术水准,也无声诉说着丘吉尔家族数百年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庄园长形图书馆藏书有一万多册。这些藏书主要由第三代桑德兰伯爵查尔斯·斯宾塞于1690年左右开始收藏,他去世时拥有2万多册书,后由丘吉尔家族继承并搬进长形图书馆。如今,书架上除了珍贵古籍,还陈列着温斯顿·丘吉尔的全部著作。</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长形图书馆的管风琴是欧洲最大的私人管风琴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由英国知名管风琴制造商威利斯于1895年打造,耗资3669英镑。</p><p class="ql-block">管风琴拥有四层手键盘、脚键盘,配备2300余根音管和53个音栓,高约12米,重150吨,装饰极尽奢华,金色雕花与天使雕塑尽显巴洛克风格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长形图书馆曾被用作男校宿舍。战后30余年,一枚被学生偷走的音管被匿名归还,附信表达深深歉意,这段“音管回家”的故事成为庄园的一段佳话。管风琴最初为丘吉尔家族娱乐与宗教仪式服务,如今定期对公众开放演奏。作为布伦海姆宫(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藏品之一,它不仅是乐器,更是英国贵族历史、建筑艺术与音乐文化的浓缩载体,见证了马尔博罗公爵家族与丘吉尔家族的百年兴衰。</p> <p class="ql-block">宫殿外的长廊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阳光下,这座丘吉尔庄园(布莱尼姆宫)的建筑显得格外壮丽。暖金色的石材在光线的映衬下,将巴洛克风格的宏伟与精致尽数展现,塔楼的细节、柱廊的线条都被阳光勾勒得清晰立体。</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67岁时的留影。丘吉尔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这张著名的“怒吼的狮子”肖像由摄影师尤素福·卡什于1941年12月拍摄,是他二战期间的经典形象之一,丘吉尔是深刻影响世界与欧洲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家,尤其在二战中领导英国抵抗纳粹德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关键领袖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英国5英镑纸币,用的就是丘吉尔的这张景点照片。纸币设计融入了英国议会大厦、大本钟等元素,还印有丘吉尔的名言“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彰显了他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英国BBC“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2002年投票):排名第1。这一结果源于英国民众对其“战时领袖”角色的高度认同——他在国家存亡之际的领导力、演讲感染力(如“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被视为英国民族精神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的爱德华八世,他是温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于1936年1月20日—1936年12月11日在位,是英国和英联邦历史上唯一自动退位的君主。他出生于1894年6月23日,全名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16岁时受封为威尔士亲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陆军服役,青年时期代表父亲访问过海外诸多国家地区。1936年年初乔治五世过世后,他即位为王。但因向两度离异的美籍名流华里丝·辛普森求婚,引发宪政危机,最终选择退位,其王位由弟弟阿尔伯特继承,即乔治六世。退位后他受封温莎公爵,于1937年6月3日与辛普森在法国成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被指控同情纳粹,他被调离欧洲,至巴哈马任总督。战后退休并在法国度过余生,1972年5月28日去世。</p> <p class="ql-block">这是华里丝·辛普森,她是美国社交名流,因与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她出生于1896年6月19日,经历过两次婚姻。1930年代与爱德华八世相识并相恋,当时爱德华八世已是英国国王,但因她是两度离异的美国人,他们的关系引发英国宪政危机。最终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成为温莎公爵,于1937年与她在法国成婚。此后两人长期在欧洲生活,她于1986年4月24日去世,这段爱情故事也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的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呈现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场景。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1952年即位,2022年去世。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赢得战争,在英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画面中两人的互动,体现了英国君主与政府首脑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与王室风貌,是英国历史上君主制与议会制互动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展现的是二战时期著名的“三巨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他们在二战期间多次会晤,协调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行动,比如雅尔塔会议等,对二战的进程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三人的合作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的重要体现,他们的决策在军事行动、战后秩序规划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张照片也成为二战期间大国协作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庄园的园林景观占地约850公顷,1764年兰斯洛特·布朗改造园林,形成自然主义景观,如在格利姆河上筑坝形成湖泊、瀑布,让宫殿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20世纪初,第九代公爵增建了阿希尔·迪歇纳设计的法式几何花园,使庄园兼具英国浪漫主义自然风光与法国巴洛克式园林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1987年,丘吉尔庄园因融合了巴洛克建筑风格与自然景观设计,且对18、19世纪英国及国外的建筑和空间组织产生重大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宫殿的大门外有一座为万圣节而建的临时设施,集中了万圣节的所有元素。</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庄园是英国唯一一座既非王室所有、也非宗教建筑却称为宫殿的巴洛克式建筑。建筑风格融合了英式巴洛克的精髓,内部装饰奢华精美,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同时,它还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出生地,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文化地位。1987年,布伦海姆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建筑艺术、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巩固了它作为“宫殿”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同时也是表彰第一代公爵的赫赫战功。1704年,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在布伦海姆战役中大败法军,为英国和欧洲盟军取得关键胜利。为表彰其功绩,安妮女王下令在伍德斯托克为他修建府邸,并命名为布伦海姆宫。这座建筑由国家出资建造,是对国家英雄的荣誉嘉奖,其规格和意义远超普通贵族宅邸,因此被赋予“宫”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丘吉尔庄园(布伦海姆宫)的胜利纪念柱(也被称为马尔伯勒公爵纪念碑)。它高约41米,顶端矗立着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的雕像,旨在纪念他在1704年布伦海姆战役中击败法军的赫赫战功。该纪念碑是布伦海姆宫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国军事历史与建筑艺术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纪念柱太远了,来不及前往,只能远远地拍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庄园太美了!不停地拍照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庄园面积是两个故宫。庄园内有小火车,方便游客观光。</p> <p class="ql-block">今天最后一个行程是游览牛津大学所在地:牛津古城。牛津大学与牛津城融为一体,38个学院和众多研究机构散布在牛津古镇的各个角落,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中世纪的古老学院,也有现代的研究中心。牛津古镇因牛津大学而闻名,大学的存在塑造了小镇的文化、学术氛围,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牛津景观。这是英国牛津古镇的殉道者纪念碑。其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玛丽一世(“血腥玛丽”)执政,对新教进行残酷打压。1555—1556年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伦敦主教尼古拉斯·里德利、伍斯特主教休·拉蒂默三位新教领袖因坚持信仰,被以异端罪名在牛津处以火刑。为纪念这三位“牛津殉道者”,人们于1841年动工修建此纪念碑,它采用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主体形似大教堂尖塔,雕刻有三位殉道者的雕像,是英国宗教历史与牛津古镇风貌的重要见证,如今也是牛津的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毕业于此。</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的圣三一学院。</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举行开学和毕业典礼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叹息桥,学生考试前经过时难免声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它是牛津大学的主要图书馆,也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仅次于大英图书馆)。该图书馆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历史悠久,馆藏极为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文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也是牛津大学的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门前的第三代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雕像。他是17世纪英国的政治人物,与牛津大学及博德利图书馆有历史渊源,这座雕像也成为牛津学术地标旁的一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属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圆形穹顶建筑风格著称,是牛津的地标建筑之一,主要收藏医学和科学类文献,兼具建筑艺术价值与学术功能,也是牛津大学乃至英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的圣母玛利亚大学教堂。</p> <p class="ql-block">它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拥有高耸的尖塔,是牛津古镇的地标之一。教堂历史悠久,内部装饰精美,还曾是牛津大学宗教与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在牛津的宗教与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大学的奥里尔学院。该学院以建筑上的纹章装饰和悠久历史著称,图中的纹章元素体现了其与英国王室及贵族的历史渊源。奥里尔学院建于1326年,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在学术和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培养了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其建筑风格也成为牛津古镇历史风貌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牛津市政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牛津大学 Corpus Christi 学院的院徽。其主体是一头红色公牛立于蓝色水纹之上,下方的拉丁文格言,意为“真理是强大的”。该学院于1517年成立,院徽的公牛形象与学院的历史渊源和精神象征相关。</p> <p class="ql-block">英国王室的纹章。它由代表英格兰的三狮、苏格兰的红狮、爱尔兰的竖琴等元素组成,顶部有戴王冠的狮子(皇家徽章的一部分),下方的拉丁文“DIEU ET MON DROIT”意为“我权天授”,是英国君主的官方格言,体现了王室的权威与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大学的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该学院以建筑上的纹章装饰和悠久历史著称,图中的纹章元素体现了其与英国王室及贵族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奥里尔学院建于1326年,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在学术和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培养了众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其建筑风格也成为牛津古镇历史风貌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p> <p class="ql-block">它是牛津大学最大、最负盛名的学院之一,以其宏伟的建筑、悠久的历史和学术成就著称。学院培养了16位英国首相,还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有着深厚的渊源,其中的大礼堂是霍格沃茨餐厅的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牛津古镇的建筑令人赞叹、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牛津古镇,古老石塔矗立街头,砖石肌理在橙黄天光里更显沧桑。</p> <p class="ql-block">在牛津古镇中餐厅用了晚餐后,乘大巴回到酒店已是傍晚七点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