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家乡的村落里,有十多处嵌在烟火人间里的池塘。几十年前的今天,这些池塘是整个村落的亮点。塘水是活泛而清澈的,清得能看见塘底摇曳的水草和青褐色的淤泥,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在稀疏的水草间钻来钻去。岸边的老柳树把枝条垂到水面,风一吹,影子在水里晃啊晃,连带着整个村子都显得清爽而富有灵气。那时没有杂乱的垃圾,只有妇女们洗衣时捶打的棒槌声和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人们望见这大片大片汪汪的清水,心里都是亮堂的。</p> <p class="ql-block"> 每到夏天,你可以经常听到村里的那些半大孩子趴在塘边或下到水里摸鱼摸虾摸螺蛳的嬉戏声。同时也更是人们游泳的最佳去处。打水仗、捉“水鬼”是当时的常态。而当夜色降临,那里也会成为白天不好意思下水的村妇们洗浴的天堂。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在夜空中经久不息地回荡。乡野气息十足,但也给物质匮乏生活单调的村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就连下雨天,清塘也能稳稳接住雨水,顺着沟渠排到田里,既不会淹了村口的路,又能滋润庄稼,成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宝塘”。 </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这汪汪的清水塘,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清亮。池塘几乎成了泥块、污水、垃圾、碎秸秆的天堂,浮萍也趁机疯长。一层层铺在水面,像给池塘盖上了一床脏旧的绿毡。日子一久,芦苇秆、枯杂草与这些杂物缠在一起,竟在水上堆出了一簇簇漂浮的“岛屿”。风一吹,它们顺着塘水慢慢移动,远远看去,倒真像一艘艘迷你“航母”,透着点荒诞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可这份“趣味”的背后,更隐藏着人们对这污浊酸臭塘水的无奈。村民们想不明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美化乡村环境,要让“绿水”绕着农家院。可到了这方小小的池塘,怎么就成了一句落不到实处的空话了呢?村里的坑塘该不该管?究竟该由谁来管?清清淤、保保洁、建立个村民认可而又相对长效的管护机制,真的就那么难吗?是真的没有办法解决,还是根本就不想办法或者想不出来办法?是本来就有办法,还是没有去践行办法?既然要改善村容村貌,又为何多少年“江山依旧”呢?</p> <p class="ql-block"> 这不该仅仅是村民们的困惑,更该成为一个值得摆上相关层面上议事日程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细想下去,这方池塘的变迁,何尝不是许多乡村环境治理的缩影?它小到不足以成为“重点项目”,却又与村民的日常起居、童年记忆紧紧相连;它的治理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投入,却考验着基层管理的“绣花功夫”——是有没有把村民的“小事”放在心上,有没有把政策的“蓝图”落到具体的沟塘田埂间。如果每一处被遗忘的坑塘都能被看见,每一份村民的主动参与都能被回应,乡村的“美”才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捧在手里的清水、映在眼中的绿意。多希望有人能真正关注这方方池塘,清走杂草与垃圾,让塘水重新变得清亮,让村落里的孩子,也能再看见我们儿时的模样,一汪能照见笑脸的清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