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毛选3】《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是毛泽东于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该文创作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中国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1945年8月日本投降),但日本侵略者仍在负隅顽抗,战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还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积极准备内战;中国共产党则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但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坚定斗争信心。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p><p class="ql-block">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坚定革命信念,毛泽东作了《愚公移山》这一重要讲话。</p><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并称“老三篇”,以愚公移山寓言阐释革命道路,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比作太行山、王屋山两座大山,号召全党带领人民彻底推翻这两大压迫。</p><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务总结</p><p class="ql-block">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p><p class="ql-block">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p><p class="ql-block">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p><p class="ql-block">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p><p class="ql-block">解读:明确中共七大的三大历史任务,强调革命目标是通过群众路线,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p><p class="ql-block">二、愚公移山寓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率领众儿孙不顾智叟的讥笑,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上帝,派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p><p class="ql-block">解读:重点不在“移山”的结果,而在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凸显“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斗争精神,为后文比喻革命任务做铺垫。</p><p class="ql-block">三、革命任务比喻</p><p class="ql-block">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p><p class="ql-block">解读:指出现在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人民群众比作“上帝”,提出要依靠群众路线“感动上帝”。认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实现革命目标,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带领人民推翻这两座大山,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p><p class="ql-block">四、革命精神号召</p><p class="ql-block">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解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是全文的灵魂。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碍,没有退缩,而是立下宏愿,率领子孙“挖山不止”。这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也要有这样坚忍不拔的意志。</p><p class="ql-block">五、目标坚定性与政策明确性</p><p class="ql-block">总结了中共七大的重要成果,明确指出党的路线与国民党六大路线存在根本对立。国民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两条路线在互相斗争着。</p><p class="ql-block">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p><p class="ql-block">解读: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决定了党的路线和任务,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p><p class="ql-block">这就像愚公的目标是“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样清晰坚定。</p><p class="ql-block">闭幕词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凝聚共识,为全党确立推翻两座大山的行动纲领。</p><p class="ql-block">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一、《愚公移山》的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1,统一思想,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激励全党同志,如同愚公坚信山可以被移走一样,树立必胜信念,对实现新民主主义中国的目标充满信心,不因困难和挫折而动摇,将革命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2,明确方向,凝聚力量</p><p class="ql-block">再次强调党的政治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革命前进的根本力量。号召全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这个“上帝”,去搬掉“两座大山”。只有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建立新中国,实现革命的目标。</p><p class="ql-block">3,革命精神,行动纲领</p><p class="ql-block">艰苦奋斗革命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凝聚共识行动纲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持之以恒地进行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p><p class="ql-block">二、《愚公移山》当代启示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1,明确远大目标任务:</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个人修养,都需要有“移山”的志向。</p><p class="ql-block">2,坚定树立必胜信心:</p><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传递给我们的,不是一种迂腐的固执,而是一种信念的坚定、人民的立场和行动的哲学。它告诉我们,只要目标正确,道路正确,并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就一定能够“感动上帝”,创造奇迹。</p><p class="ql-block">3,秉持坚持不懈毅力:</p><p class="ql-block">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成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挖山不止”的恒心和韧劲。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相信量变终将引起质变。愚公移山的“无穷匮”,本质是一种“接力奋斗”的境界。当代青年、党员干部需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在自己的岗位上,摒弃空谈,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天挖山不止”,就是最好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为国家发展贡献“微小却持续”的力量。</p><p class="ql-block">4,坚持依靠群众力量:</p><p class="ql-block">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p><p class="ql-block">5,激励传承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愚公移山》所传达的精神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下定决心,知难而进,勇于担当,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困难。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成为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