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下飞机踏上成都的大地,漫步在都江堰的千年的江堤上,一群新朋老友的久违的山水之约,便在成都的烟火、都江堰的智慧、九寨沟的斑斓与黄龙的灵秀中,感受到川西山川之美和成都的烟火气。<br> 在鹤鸣的茶馆里听蜀语悠悠,看着堂倌提着长嘴壶穿梭其间,壶嘴一扬,沸水精准注入碗中,溅起细碎的水花,引得众人会心一笑。在都江堰的伏龙观前叹古人的圣贤和智慧;沉醉于九寨沟的海子如碎玉铺陈,震撼于黄龙彩池似瑶池落入凡间。一路感受者川西如痴如醉的山水,蓉城的慢生活,裹挟着麻、辣、鲜、香的热浪火锅的香气,大家在短暂的川西岁月之旅中获得了旅途的快乐与和美好的回忆。 到了成都已经快11点了,下榻在“锦客国际酒店”,条件很不错。 第二天旅游的第一站就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中“都江堰”了。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鳖灵是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更是古蜀国开明王朝的建立者。他早于李冰约 800 年,在岷江流域主持治水,成功缓解了蜀地水患,为后来都江堰的 “无坝引水” 思路埋下了伏笔。)治水的基础上,主持修建都江堰。当时蜀地水患频发,“西涝东旱” 矛盾突出,李冰选定岷江出山口的玉垒山,采用 “火烧水激” 法开凿宝瓶口,打通引水通道;在江心修筑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灌溉)与外江(泄洪);并修建飞沙堰调节水量,形成 “无坝引水” 的核心工程体系。这一工程耗时 8 年,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命运。 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都江堰的爱情第一桥-安澜桥 传说情侣或夫妻只要共同走过安澜桥,就能爱情甜蜜,永结同心。在爱情阁下,情侣们在这里寄上同心锁、同心结,在同心带上写上爱情寄语。满墙都是甜蜜的祝福和祈愿,一眼望去就像爱情的海洋。 安澜桥确实承载着深厚的爱情象征意义,其核心源于何氏夫妇修桥的感人故事:清嘉庆年间,秀才何先德倡议修建竹索桥,却因桥体竣工前意外断裂被官府冤杀。其妻何娘子继承遗志,带领民众最终建成新桥。为纪念这对夫妻,民间将桥称为 “夫妻桥”,并衍生出 “携手过桥可永结同心” 的美好寓意。这一传说被改编为川剧《夫妻桥》,传唱至今。<div> 如今,安澜桥桥头立有何氏夫妇塑像,桥身悬挂 “天下第一爱情桥” 牌匾,成为游客尤其是情侣的必打卡地。每逢传统节日(如七夕、520),景区会推出爱情主题活动,吸引大量情侣参与。 </div> “玉垒阁”位于都江堰景区内的玉垒山顶,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和成都平原全貌的最佳观景点。<div> 玉垒阁为连底七层六角形仿古阁楼,总高度 46.4 米,底层直径 21.1 米,顶层直径 12.6 米,可同时容纳 2000 人参观。其地势高耸,东望千年古城都江堰,西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北眺岷江源头雪岭,南瞻青城山群峰如黛,被誉为 “万里长江第一楼”。</div> “伏龙观”雄踞于宝瓶口旁的离堆之上,与宝瓶口直接相连,是离堆公园的核心建筑。离堆是李冰开凿宝瓶口时分离出来的山体,形如孤岛,伏龙观因此呈现 “三面环水、危临伏龙潭” 的险要地势。 “伏龙观”主体为三重殿宇,沿山势自下而上依次为前殿、二殿、三殿。前殿陈列东汉李冰石像(国家一级文物),二殿展示水利工程模型,三殿与观澜亭相连。 宝瓶口其形如瓶颈,巧妙地将岷江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实现了 “水旱从人” 的千年奇迹,被誉为 “天府之国” 的咽喉要道。 宝瓶口及水道是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以 “积薪烧岩、以水裂石” 之法历时八年凿穿玉垒山而成。 南桥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 年),最初为木构廊桥,后多次损毁重建。现存建筑是 1959 年大修后保留的风格,2008 年汶川地震后又进行了修缮,至今仍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 离开都江堰后,我们的大巴开始了向九寨沟之行的路程。路经汶川时,我们见到了江对面大地震保留下来的建筑,无言的向过往的旅客叙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汶川已经走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一个崭新的汶川县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我们的大客途经茂县叠溪古镇旁的高原地震堰塞湖“叠溪海子”。1933 年 8 月 25 日,叠溪发生 7.5 级强烈地震,导致岷江两岸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串珠状湖泊群,核心区域即为叠溪海子。湖面海拔约 2258 米,长约 12 公里,宽约 0.8 公里,最深处达 98 米,是堰塞湖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 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陡峭的山崖与峡谷,景色宜人。 湖边一头白色的牦牛显得十分可爱,没有客人光顾她的时候则闭目养神,怡然自得。 汶川新貌 九寨沟的核心魅力源于其全球罕见的钙化地貌与水景组合。114 个海子如宝石般镶嵌在 Y 型沟谷中,湖水因钙华沉积、藻类分布和光线折射呈现出蓝绿、墨绿、鹅黄、藏青等渐变色彩,堪称 “大自然的调色盘”。 九寨沟的核心游览区域由三条呈 Y 字形分布的主沟组成,总长约 50 公里,涵盖了景区 90% 以上的精华景观。这三条沟分别是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每条沟都有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景观组合,共同构成了 “童话世界” 的奇幻画卷。 湖水呈现出纯净的蓝绿色,这是由于钙华沉积、藻类分布和光线折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水下的黑色树桩是长期浸泡在富含碳酸钙的水中形成的,属于九寨沟特有的钙化枯木景观,这些枯木与清澈水体、水底岩石交织,构成了 “水下森林” 的奇幻画面。枯木被钙华包裹后,既保留了植物形态,又成为水体景观的天然点缀,体现了九寨沟 “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生” 的生态奇观。 梦幻般的五花海的湖水呈现出蓝绿、墨绿、鹅黄、藏青等多层渐变色彩,这是由于湖底钙华沉积、藻类分布和光线折射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深度的水体因含有的矿物质和微生物差异,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奇幻的色彩层次。 徒步原始森林至天鹅海的生态步道。 十月底的原始森林已经是色彩斑斓,层林浸染。 诺日朗瀑布是九寨沟的标志性景观,被誉为 “中国最宽的钙华瀑布”,其磅礴气势与独特地质奇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瀑布宽达 270 米,落差 24.5 米,瀑顶平整如台,底部呈扇形展开,形成 “银河飞泻,声震山谷” 的震撼场景 。其形成源于九寨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 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沉积,历经万年形成钙华坝体,最终拦截水流形成瀑布。 树正瀑布是九寨沟树正沟的核心景观,也是九寨沟瀑布群中最具 “梯级韵律” 的叠瀑,以 “水在树间流、瀑在寨边挂” 的独特风貌,成为树正沟 “海子 — 瀑布 — 藏寨” 景观链的点睛之笔。 九寨沟的 “树上瀑布” 是游客对珍珠滩瀑布的俗称,因水流穿梭于钙化滩的树林间、呈现 “瀑从林间挂” 的独特景观而得名,是九寨沟最具动态美的瀑布之一。 九寨沟箭竹海瀑布,瀑布由多级钙华滩形成,水流从错落的钙化台地层层跌落,形成细密的银链,最终汇入下方的箭竹海。湖水呈现出澄澈的蓝绿色,与白色瀑布、岸边的彩林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画面层次丰富且极具视觉冲击力。 九寨沟树正寨的水磨坊。由木质支架、水轮、转经筒和石瓦屋顶构成。湍急的溪流推动下方水轮转动,进而带动上方的转经筒旋转,实现了 “以水为动力,转经祈福” 的功能。 《九寨千古情》以“一生必看的演出”为基调,通过“九寨传说”、“古羌战歌”、“汉藏和亲”、“大爱无疆”、“天地吉祥”的五大篇章跨越时空的演出,无以伦比的民族服饰,富有感染力的藏、羌的配乐,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遗憾的是演出过程不让拍照,只能留下脑海中的回忆了。 晚上下榻在离九寨沟景区不远的“九凤熊猫大酒店”周边还是很热闹的。 今天是九寨行的第四天,按照日程到高寒喀斯特钙化景观的“黄龙景区”。 黄龙景区的红岩关索道是连接山脚与核心游览区的关键交通工具。索道下站位于景区入口外的红岩关(海拔约 3000 米),上站则抵达望龙坪(海拔约 3530 米),单程运行约 10 分钟,垂直落差达 487 米。选择缆车不仅能节省 2-3 小时的徒步时间,更能有效缓解高原爬升带来的体力消耗,尤其适合初次到访或对海拔敏感的游客。 我们乘坐缆车到达上站时,举目皆是北国风光了。 黄龙 “水、雪、钙华” 三位一体是不可多得的景观,是自然与地质共同雕琢的冬日仙境。 黄龙景区的钙华彩池景观 没有想到山下秋色浸染,而黄龙景区的高处已经是白雪皑皑了。山上气温很低,路上还有点湿滑,尽管来之前做了功课,还是预估不足,几乎把所有的御寒的衣服都全副武装了,还是感到寒意逼人。 景区 3400 余个钙华池层层叠叠,如翡翠、似宝石,池水因碳酸钙沉积、藻类分布和光线折射,呈现出蓝绿、青蓝、鹅黄等渐变色彩。五彩池是其中的 “眼”,海拔 3576 米的池群在雪山映衬下,宛如上帝遗落的调色盘。 扎尕钙华瀑布高 93.2 米,水流沿陡坎沉积形成层状钙华体,兼具瀑布的雄浑与钙华的细腻,是 “动与静的地质对话”。 金沙铺地滩流似金,长 1300 米,宽 170 米,钙华表面呈波纹状,阳光照射下金光闪耀,水流在钙华滩上形成 “金沙流瀑” 的动态奇观。 在成都停留两天,旅行社没有安排具体的行程,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活动。 成都人的茶座不是单纯喝茶的地方,是放空、社交、过日子的 “城市客厅”,满是市井烟火与慢节奏的载体。 精彩堂倌的茶艺表演是茶馆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尝尝味道怎么样! 无论是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的露天坝坝茶,还是巷子里的老茶馆、商圈里的新式茶饮店,都没有紧绷的规矩。穿拖鞋、摇蒲扇的大爷,谈工作的年轻人,带娃的宝妈,各占一角互不打扰,怎么舒服怎么来。 老茶馆多是竹椅木桌,夏天有树荫遮凉,冬天晒着暖阳;新式茶座可能藏在文创园里,落地窗配绿植,但都保留着 “不催不赶” 的基调。耳边是摆龙门阵的笑声、麻将的哗啦声、采耳师傅的吆喝声,烟火气扑面而来。 成都的捏面人,又称 “成都面塑”,是一项扎根于市井文化的传统手工艺,2011 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糯米面为主料,经揉、捏、搓、刻等工序,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或场景,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的市井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手工绣花鞋垫、盖碗茶、采耳的场景,生动诠释了成都 “慢生活” 中的传统工艺与休闲文化。 钟水饺始创于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由小贩钟燮森(字少白)在成都荔枝巷创立,最初名为 “协森茂”。钟燮森改良北方水饺工艺,融入川味特色,以皮薄馅嫩、甜辣交融的风味一炮而红。1931 年正式挂出 “荔枝巷钟水饺” 招牌,20 世纪 50 年代迁至提督街,后更名为 “成都水饺店”,改革开放后恢复老字号名号。如今,这项技艺已传承至第四代,省级传承人祝元清及其徒弟蒋文帝仍坚持手工制作,延续着百年匠心 成都的熊猫汤圆,是融合了地方文化与传统美食的创意小吃。它以糯米粉为原料,通过精巧的手工制作,将汤圆塑造成熊猫的模样,黑白分明的 “熊猫脸” 憨态可掬。馅料多为传统的黑芝麻、花生等甜口馅料,也有创新的水果馅等。 闲暇之际来到成都人民公园,恰逢正在举办“锦绣天府,菊颂金秋”插花艺术展,领略一下成都的插花艺术韵味。 中国的父母素来十分关心子女的婚姻大事,而公园里开设的“征婚角”正是父母能为儿女试图找到各自的良配的最佳场所。 时间过的真快,六天的旅程就这样完美的随着飞机的轰鸣声结束了,而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