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美普美|展览“时代逸飞”盛大落幕!展览精彩瞬间回顾集锦

唐朝

<p class="ql-block">一场时代逸飞展,半部中国近代史。站在浦东美术馆的展厅入口,我仿佛被轻轻推入了一条光影斑驳的时光长河。陈逸飞笔下的女子,不只是画中人,更像是从老上海的弄堂深处走来的旧梦——旗袍的褶皱里藏着故事,眼神里盛着未说尽的温柔。她们静坐、凝望、抚扇、弄弦,每一帧都像一阕被油彩封存的词,华艳却易碎,浓烈又克制。这不仅是一场回顾展,更像是一次对20世纪中国艺术灵魂的深情叩问:从政治的洪流到市场的潮汐,从本土的坚守到世界的凝视,陈逸飞用画笔划出了一道属于时代的弧光。</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6日,展览“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正式闭幕。六个月来,这里曾人潮涌动,有白发长者驻足良久,也有年轻人举着手机细细记录。如今,喧嚣退去,只余下光影在画框间低语。这场横跨半载的文化盛事,终于在秋日的余温里,画上了一个沉静的句点。</p> <p class="ql-block">150余件展品,从油画到影像,从手稿到装置,像拼图般还原了一个不断出走又不断回望的艺术家。我尤其记得那晚的无人机表演,夜空中光影交织,陈逸飞笔下的水乡女子仿佛乘着月色飞升,与城市天际线共舞。还有AI动画重现的《黄河颂》,巨浪翻滚间,历史的重量扑面而来。而最动人的,是那些挤满孩子的公教活动——孩子们趴在画前临摹旗袍的纹样,或用黏土捏出他们心中的石桥。艺术,原来真的可以这样轻轻落在掌心。</p> <p class="ql-block">“时代逸飞”不只是对一位大师的致敬,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理解美、记忆与身份。陈逸飞从未把自己困在画布里。他拍电影、做设计、办杂志,像一只不断振翅的飞鸟,始终在寻找艺术与时代对话的方式。而这场展览,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它不陈列过去,而是让过去开口说话。</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位女子坐在深棕背景前,浅色旗袍上淡雅的花纹若隐若现。她左手轻放膝上,右手垂落,像刚从一段回忆中抽身。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陈逸飞画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时间本身——那种被风拂过却未曾消散的静谧,那种繁华落尽仍不肯褪色的优雅。她的宁静,不是沉默,而是一种温柔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画里,蓝底花卉旗袍的女子席地而坐,手中似握着一本书。她不看观众,也不看镜头,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忍不住想,那书里写的,会不会是她自己的故事?又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诗句?陈逸飞总能把日常的瞬间,画出仪式感,让一个坐姿,也像一场静默的独白。</p> <p class="ql-block">最惊艳的,是那位手持金蓝折扇的女子。扇面未开,却已觉风动。她的衣裳像把整个秋天的金黄与深蓝都织了进去,背景愈暗,她愈亮。那不是张扬的美,而是一种内敛的贵气,仿佛她一开口,便是昆曲的水磨腔,婉转低回。</p> <p class="ql-block">她手中的琵琶,弦未动,音已至。专注的神情像被音乐摄住了魂,连呼吸都放轻了。我仿佛听见了《春江花月夜》的前奏,在画布上缓缓流淌。陈逸飞画音乐,从不用乐符,却让每一根线条都带着韵律。</p> <p class="ql-block">五位女子合奏的画面,像一阕被凝固的江南小调。红衣拉琴,蓝衣击板,黄衣吹笛,她们的服饰如调色盘般绚烂,却奇异地和谐。没有指挥,却节奏如一。那一刻,艺术不再是孤独的创作,而成了人与人之间最温柔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三人并坐,一持长杖,一握扇,一静观。她们不像在演戏,却自带一种仪式感。那根长杖,或许不是权杖,而是记忆的拐杖,撑起一段被岁月压弯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她坐在雕花桌旁,目光落在鸟笼上。那不是装饰,更像一种隐喻——美可以被凝视,但不该被囚禁。而她,是守笼人,也是开笼者。</p> <p class="ql-block">鸟笼悬在背景里,笼中似有鸟影。她手持团扇,姿态从容。这画面最妙的,是“放”与“囚”的微妙平衡——她可以开笼,也可以合扇,而她选择静坐。美,在于未完成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她正轻轻打开鸟笼,指尖微颤,像在释放一段心事。笼中绿鸟似欲飞未飞,而她的眼神,是祝福,也是告别。这幅画最动人的,是那份克制的温柔——她不催,也不留,只是让风,自己决定方向。</p> <p class="ql-block">金色鸟笼悬在角落,她手持绘花团扇,静坐如谜。扇未展,笼未空,话未说。可你知道,有些美,正在悄然发生。</p> <p class="ql-block">水道如镜,小舟轻划,两岸老屋的倒影在水中轻轻晃动。这哪里是画?分明是一段被按了暂停键的晨梦。连空气都静止了,只有桨声,还在时间之外轻轻回荡。</p> <p class="ql-block">石桥横卧,小船穿行,斑驳的墙面上爬着光阴的痕迹。桥头有人洗衣,船上有渔人撒网,生活就这样在画里自然生长。陈逸飞的水乡,从不刻意怀旧,却让人走得进去,回得来魂。</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石阶被无数脚步磨得发亮,栏杆的雕花已模糊,却更显温润。流水不争先,却穿过了百年。这画里有时间的重量,也有它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青瓦白墙,绿树成荫,渔夫一篙点破水面,涟漪荡开,像一句未写完的诗。江南的美,从来不在宏大,而在这一篙、一桥、一缕炊烟里。</p> <p class="ql-block">秋叶金黄,倒映水中,整条街像泡在琥珀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陈逸飞画的不是风景,而是我们心底那个回不去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寺庙塔尖刺破暮色,红衣人影一闪而过。那一刻,庄严与灵动并存,仿佛信仰与人间烟火,在画布上轻轻相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落幕了,但那些画面,却像种子一样落进了心里。陈逸飞教会我们的,或许不是如何画画,而是如何凝视——凝视旧时光,也凝视此刻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