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痛的爱情——法国电影《法兰西组曲》

曲铭的超薄状态

<p class="ql-block">法国小镇居民和德国占领军之间的故事。一个德国军官—战前的作曲家,在战败国爱上了当地贵族家的少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根据俄裔法国犹太人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马提亚斯·修奈尔茨饰演的德国军官住进了法国乡下的一户人家,与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演的女主人产生了感情,然而两人的爱情遭受战争和家人的阻隔、反对。爱情在生死考验面前显示出个人究竟渺小。人是社会动物,受到国家和地域的局限。浪漫爱情在残酷战争面前破碎。爱情是理想,理想值得追求。</p> <p class="ql-block">次要人物在影片中出现不多,但给我留下鲜明印象。其中特别应指出的人是女主的贵族婆婆。这个婆婆形象很有气质。贵族和佃户的关系,开始,在儿媳看来,婆婆对佃户很是严苛甚至残酷,比如逼债。故事后来,那个家庭包括女主的婆婆冒着生命危险掩藏她家的佃户,为捍卫尊严枪杀德军军官的农民。</p> <p class="ql-block">在贵族精神看来,国家利益至上。子爵宁愿被处死也没有出卖他管理下的穷人居民。死前最后一餐,子爵依然优雅地披上餐巾。这是把名誉看得比性命更重要的贵族精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同为贵族家庭的女主婆婆去探望临死刑前的子爵,这情节暗示他俩可能存在多少年的情愫。子爵怎么会检举他欣赏的女人呢?这情节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平素保守,道貌岸然的婆婆竟然也有家庭之外的心上人。</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好久没有青壮年男性的身影了,德军士兵的活力发散出的荷尔蒙难免不感染到当地女人。在为生计而挣扎并缺乏教育的民众心中,除了吃饱穿暖,国家民族这个名词有点抽象。村里一个女人和德军士兵厮混到了一起,被人发现后她为辩解自己的荒淫行为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些士兵也是人,我们这里的一些人素质还比不上他们。</p> <p class="ql-block">作者给这段爱情设置了合乎情理的前提。如女主和军官都爱音乐,会弹琴。女主和丈夫只见过两面就成婚了,感情基础薄弱。丈夫随即当兵服役去了。而邻居们说她丈夫此前拈花惹草很风流。这事德国军官知道,因为他负责处理市民们的举报信,信里说到女主丈夫风流成性。军官的饰演者面容温柔英俊,确实他之前没杀过人,后来被上司逼着处决了傀儡镇长即那位子爵先生。女主长相并不艳丽,还出生平凡,嫁到贵族家庭有些意外。女主和军官相爱就要水到渠成了,即将的幽会意味着女主将背叛服兵役的丈夫。关键时刻,发生了农夫打死德军官的事件,冲散了他们的幽会安排。</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奇遇》中的女主克劳迪娅不属于上层社会的一员,出身贫寒,却不知怎地和上层人士有了交往,不失为那部片子里唯一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看来,上层社会太多虚伪,而平民百姓更多本性诚实。</p> <p class="ql-block">女主开车送德军通缉者即那个佃户农民去巴黎参加抵抗活动。军官骑摩托赶到,看见地上躺着两个死去的德军士兵,他爱的女人用手枪指着他。他帮助她抬起受伤的农民上车,让他们继续行程。他背叛了他的国家。尽管他知道这段爱情修不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这个结尾让我联想到荷兰电影《被遗忘的战役》最后的场面。那是女主特恩在救自己的德军士兵前为他处理伤口。那士兵对特恩有好感,曾经帮助过她,在特恩的弟弟被德军占领者所抓后。最终,那德军士兵凝视着特恩而死去。士兵代表了正直善良,他曾在可以击毙对方士兵的情形里,放过了对方。战争是政治家的手段和目的,平民只是他们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军官在女主的家里作了一部曲子,叫《法兰西组曲》,琴谱还留在钢琴谱架上。这是电影故事,但我觉得可信并感动。这个悲剧中,那个德国军官也是战争受害者。</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这部片子摄影水准平平,构图缺乏象征性,也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面或是有着鲜明指向的镜头表达。总体来说,该片本子好,文学性突出,然而镜头语言不够鲜明。如若不然,它可以凭借众多人物的丰满性格,以及多条线索的周密情节,冲击奥斯卡奖。</p><p class="ql-block">另外,导演风格有图解政治的成分,也有细腻的艺术表现。节奏比较匆忙,因为要表现的东西很多,容量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