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刚合上《日月潭》的课本,教室里的目光还黏在课文里那幅“清晨薄雾裹着潭水”的插图上——正好,这篇文章的“位置-特点-总结”结构,不就是为仿写量身定做的吗?</p>  <p class="ql-block">  我抬手指向窗外隐约能瞧见的山尖:“今天咱们写自己的‘日月潭’——广元的凤凰楼!”</p>  <p class="ql-block">  写前的“思维风暴”里,我把框架拆成了四招:</p><p class="ql-block">    1. 第一招:定位置</p><p class="ql-block">     先告诉大家“凤凰楼在哪儿”,再说说第一眼看到它像啥(比如“凤凰楼在凤凰山顶,一眼看去像藏在树里的大房子”)</p><p class="ql-block">     2. 第二招:取仙名</p><p class="ql-block">   给“凤凰楼”加魔法!用比喻让它变好看(比如“凤凰楼像山顶站着的仙女”)</p><p class="ql-block">    3. 第三招:按时间写</p><p class="ql-block">   跟着“早上→中午→晚上”的顺序,写这三个时候凤凰楼的样子,也可以只选一个时间段来写。</p><p class="ql-block">     4. 第四招:说喜欢</p><p class="ql-block">(说感受,夸一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等真正动笔时,教室里只剩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有人撑着下巴盯着草稿本皱眉头,笔帽咬在嘴里;有人写两句就抬头笑,大概是想到了什么新鲜的比喻;还有人偷偷用橡皮蹭掉“好看”,换成了刚从《日月潭》里偷来的“像一幅画”。那股子“想把凤凰楼写活”的认真劲儿,裹在午后的阳光里,连空气都暖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终于等到上交作品了,收上来的本子刚翻开第一本,我就忍不住笑出了声:有人写凤凰楼“像仙女站在山顶站岗”,有人说雨天的楼“是在雨里撒欢的小孩”,连晨练的人们都被写成了“追着跑、跳着玩”的小精灵。原来那些课上蹦出来的碎句子,早被他们偷偷织成了带着烟火气的画。</p>  <p class="ql-block">  此刻窗外细雨蒙蒙,我多想找个最佳位置,好好观赏凤凰楼的美景。此刻,它一定浸在朦胧的雨雾里,活脱脱就是孩子们笔下“刚从仙境走出来”的模样。这哪里是仿写一篇课文呀?分明是这群小家伙,把自己眼里的广元,一笔一笔种在了纸上——下次再抬头看那座楼时,他们眼里定会多一层“我写过它的晨雾和灯火”的温柔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