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班主任管班之道:严、法、爱、材铸就师生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作者 叶志荣</p><p class="ql-block">如何带出一个班风正、学风浓、凝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这是许多学校领导和年轻班主任常常探讨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带班经验和实践反思,我认为,核心可以归结为十六个字:管班要严,教学有法,爱生有度,因材施教,而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师生观点的共同进步。下面我逐一展开谈谈我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班要严:立规矩之基,促观点明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班级首先是一个集体,没有纪律的约束,就如同航船失去了舵盘。管班要严,并非指班主任要声色俱厉、不近人情,而是要严在明处,严在公平,严而有据,为学生树立清晰的行为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在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老师认为严格就是对学生凶,这是一个误区。真正的“严”,体现在对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的高标准要求。例如,我要求班级的“静校”时间必须做到“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作业提交不仅看对错,更看格式规范与卷面整洁,因为这关乎学习态度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明确的标准,正是唤醒学生内在驱动力的第一步。当学生在这样严格的标准下养成良好习惯时,他们会逐渐形成对自我要求的清晰观点,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观点的形成也会促进师生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在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规则是班级的“底线”,一旦确立,就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我曾遇到一个典型案例:班级明确规定,考试作弊属于严重违纪。一次摸底考,我最为器重的班长为了保住名次,确有作弊行为。很多老师劝我“下不为例”,但我最终依然依据班规,撤销其职务并全班通报。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事后我与她长谈,告诉她:“真正的优秀,首先是品行的端正。”此后,班级风气为之一清。规则的核心在于敬畏,一次破例,足以让管理的堤坝全线崩溃。严格执行规则,能让学生树立起对公平、公正的正确观点,同时也让师生在规则意识上达成共识,实现观点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有法:循科学之径,启观点碰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班主任,我们同样是学科教师。 “教学有法”要求我们追求教育策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里的“法”,正是激励与唤醒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必有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学生心理出发,他们更倾向于完成那些被密切关注和反馈的任务。我曾接手一个语文基础薄弱的班级,学生普遍畏惧古文。我没有一味强行灌输,而是狠抓预习和诵读过程:设计“古文预学案”,要求小组互查;每天晨读,我亲自带队,进行“断句挑战赛”。一个学期后,班级古文平均分提升显著。对过程的精细把控,确保了学习方向的正确。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观点,而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在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上的观点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无定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结果的达成,核心在于学生的“投入度”与“获得感”。对于理科教学,我推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原则。例如在讲解一道几何难题时,我不会直接给出辅助线,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关键三角形,当学生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他所获得的成就感,远比听懂一个答案要深刻得多。教学有法,重在引导思维,而非灌输知识。这种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新的教学灵感,促进师生观点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生有度:怀理性之爱,融观点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没有尺度的爱则是盲目的。 “爱生有度”是带着理性的关怀,是含着期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在公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意味着爱必须公正。在班级评优中,我绝不搞“成绩一刀切”。我们班曾有一位学生成绩中等,但劳动极度负责,默默为班级修理公物。在期末评优时,我力荐他获评“公益之星”。这件事让所有学生看到,老师看重每一份为集体的付出。公正的爱,才能营造出健康的班级生态。这种公正的爱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观,同时也让师生在对学生评价的观点上达成共鸣,实现观点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在边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立爱的边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我曾处理过一个棘手问题:一个孩子因家庭变故,性格变得孤僻易怒,多次顶撞科任老师。在严格批评其不当行为后,我并没有放弃他。我为他设立了“情绪记录本”,允许他在情绪激动时暂时离开教室,到我的办公室静坐;同时每周固定时间与他谈心。我告诉他:“严格要求你的行为,是因为我相信你本质是好的;无条件接纳你的情绪,是因为我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种有边界的管理,最终帮助他平稳度过了叛逆期。这种有边界的爱能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观点,而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师生观点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展个性之光,助观点拓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践行“因材施教”。面对性格各异的弟子,同一问题,他给予冉有、子路的答案却截然不同。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及时识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识人”的慧眼。我会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社团活动等多渠道,识别学生的不同类型:谁是“竞赛型”选手,谁是“服务型”干部,谁有艺术天赋,谁又需要心理支持。不仅要看成绩,更要看过程,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突出,是因为热爱思考,还是源于重复训练?这决定了我们下一步的培养方向。及时识别学生的特点,能让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拓展自我认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层施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识别之后,贵在行动。对于学有余力的“领跑者”,我鼓励他们组建“学科智库”,开设微讲堂,在分享中深化知识;对于成绩落后的“潜力股”,我会与他们共同制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短期目标,每一点进步都给予放大表扬。正如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我的责任,就是为“演说家”提供辩论赛的舞台,为“画家”布置班级文化的展墙。让每个生命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景象。分层施策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形成独特的发展观点,而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教育方法和理念,实现师生观点的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理班级,我们要努力做到这四点:管班要严,严在标准和规则,此为立班之基;教学有法,法在过程和艺术,此为成才之道;爱生有度,度在公正和边界,此为育人之魂;因材施教,教在识别和施策,此为发展之径。四者犹如桌之四足,相辅相成,共同撑起一个和谐、奋进、充满生命力的班集体,更能促进师生观点的共同进步,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