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柯思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8298</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9日 晴</p><p class="ql-block">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阳为祝桥村的屋瓦镀上暖金时,十位知青从上海市区、周浦、新场、惠南风尘仆仆赶至村委会,风尘里带着对“娘家”的惦念。</p>  <p class="ql-block">  书记握着老知青的手,老队长笑着拍去知青肩上的轻尘,大家围坐在会议室,一杯清茶打开了话匣,半个世纪前的往事,清晰得能触到温度:开挖大治河时,肩头的扁担磨出血泡也不歇;“三抢”时节,天不亮就扎进稻田,稻穗上的露水湿了裤脚;有人当过生产队会计,账本上的数字工工整整;有人是记工员,每个工分都记着乡亲的辛劳;还有人成了“土记者”,把村里的新鲜事写在“三抢战报”上,或是站上讲台当代课老师,教孩子们念“白日依山尽”。那些苦乐交织的日子,原以为会被岁月冲淡,此刻一开口,却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才刚放下手中的镰刀。</p>  <p class="ql-block">  我揣着相机,为村里的20对“钻石婚”老人留住这份重阳的珍贵。镜头里,老人们相视而笑,皱纹里都是相守一生的温柔;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书记,便上门拍摄。这是我作为老知青的一点心意,用影像回报村庄曾给予我们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宋治平从上海带来了18村凯司令蛋糕,奶油香混着乡村的稻香,甜了满室。午餐设在5队的蒙古包农家乐,蔡舟瑜书记竟从家里带来一瓶上好白酒,酒液入杯,泛起细密的酒花。举杯时,没人说客套话,只一句“祝咱祝桥好,祝咱身体棒”,便将半生的情谊都融进了酒里。</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更柔了,我们踩着田埂去“知青驿站”。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的知青一脸灿烂。遇见的村民远远就打招呼,乡音未改,亲切得像从未分开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埋着我们的汗水与青春,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根。</p>  <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西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该告别了,再握一次村书记的手,再看一眼流过村里的三灶港。祝桥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的风记得我们的故事,这里的稻穗记得我们的青春。重阳节的相聚,是岁月给的礼物,让我们知道,无论走了多少年,我们永远是祝桥村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村庄渐渐远去,但心里的牵挂,却像田埂上的野草,岁岁常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9日晚草于浦东新区艺泰一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