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拱宸桥畔,眼睛看着的是菊,鼻尖嗅着的却是桂。这香与色的错位,倒成了菊展最别致的开场。金黄、淡紫、雪白的花瀑从架子上倾泻而下,那些被扎成天鹅、彩带模样的菊,在路旁殷勤地迎着人。桥西直街上,摩肩接踵的,竟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挤在这片古典的秋光里。</p> <p class="ql-block"> 那题为《花满杭城路》的景致最令人会心。冰冷的无人机与机器狗,竟与温婉的秋菊共处一帧,科技的筋骨里,忽然生出了柔美的血肉。而《梦想家》构筑的童话场景,又何尝不是我们为这坚硬现实留存的一寸柔软念想呢?</p> <p class="ql-block"> 但最教我流连的,却是那方“生态阳台”。十五个小小的展棚,仿佛是十五户寻常人家的窗牖被悄然推开。菊在这里,不再是供人远观的展品,它只是阳台上的一抹寻常绿意,与苔藓的低语、多肉的憨态为伴。这不再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盛大叙事,而是将山河之气,收纳于尺尺方寸之间,让“家园”二字,有了最具体而微,也最动人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这满城的秋色,原不必都去旷野中寻觅。它正借这一盆菊,轻轻地,叩响我们每个人的窗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