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5月</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史公祠院内</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曦明、向英</p><p class="ql-block">编辑时间:2025年10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去广陵琴社纯属偶然,本人并不懂古琴,只是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和曲子,我是去史公祠参观,偶然发现这个地方的。史公祠的大门两侧有两块牌子,一个是朱德题写的《史公祠纪念馆》,一个是江泽民题写的《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当时只关注史公祠,并没有在意琴派这块牌子。</p><p class="ql-block">进入史公祠院落,看到的都是与史公相关的资料,快要参观结束的时候,往里听到一曲乐曲,悠远婉转,甚是好听,开始还以为是园中播放的曲子,直到走到园子尽头,才看到一幢楼,原来声音是从这里传出的。</p> <p class="ql-block">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只是好奇就移步过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今天古琴课已下课,琴声就是从对面的房间飞出来的,对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昆曲组合,他们即是爱好者,也是传播者,他们教授学生,传承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昆曲,又称昆(山)腔、昆剧,为曲牌体戏曲声腔剧种,是元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发端,昆曲经过明清两代的积累而至鼎盛,形成了完备、精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长期以来,它是中国各阶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戏剧文化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享有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影响了晋剧、蒲剧、湘剧、川剧等多个地方剧种。2001年5月18日,昆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又在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家耳熟能详的要数《牡丹亭》、《西厢记》。我第一次听昆曲是看电影《十五贯》知道的,当时还年轻,如果没有字幕,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懂,稀里糊涂的把故事看懂了,慢慢也就忘却了昆曲。今天有幸近距离接触昆曲老师,真是歪打正着。</p> <p class="ql-block">看三人组合多么默契,虽然我还是听不懂,但悠扬的曲调打动了我,让我驻足倾听。</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都沉浸在他们的角色里,一点不受外界影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虽不是舞台表演,一样认真不走样。</p> <p class="ql-block">还是回到广陵琴派吧 ,《广陵琴韵》这几个字最早是彭冲题写的,</p><p class="ql-block">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质,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初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它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p> <p class="ql-block">古琴是中国唯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古琴艺术,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代,琴乐已很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独奏已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汉末魏晋初,古琴制作基本定型。唐代,古琴有了高度成熟的专用记谱法。明清,古琴流派纷出,相互争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琴虽屡有起伏,但由于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依然如汩汩清泉,流淌不息至今。</p><p class="ql-block">古琴音乐在扬州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相当流行,迄至清代初叶兴起的广陵琴派,以融汇南北.兼济刚柔为特征树帜于琴坛,声名遐迩。300多年来,广陵琴学延绵不绝,代有传人。1912年著名古琴家孙绍陶先生发起,倡建了广陵琴社,社址设在史公祠内梅花岭下。</p><p class="ql-block">古琴艺术是中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是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木被联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古琴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其特有的音质和韵味,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独特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在文人修养"琴棋书画"四艺中列为首位。古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临刑前,还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陶渊明弹"无弦琴",诠释"大音希声"……古琴佳话,千古传颂。</p><p class="ql-block">广陵琴派,指扬州地区的古琴学派。扬州古琴活动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至清初,琴学活动达到空前鼎盛,以徐常遇为代表的扬州琴家不仅操琴技艺精湛,广收弟子,还编辑了许多琴谱,从而创建了广陵琴派。自此,扬州地区历代琴人博采各派之长,并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终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一枝独秀,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传承典范。</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从古琴的演变谈起,远古先民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使用了弓箭。由于弓箭弹射发出悦耳的音响,启发了人们把它改制成了琴、瑟等弦乐器。相传"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尧使勾作琴五弦"。传说虽无据,但3000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为琴最早的典籍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琴别名瑶琴、玉琴、缘琴、丝桐、七弦琴。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相传,琴最早创于伏羲氏,而成于黄帝。最早的"瑶琴"由伏羲创制,并谱了一曲《驾辩》,至黄帝时才开始有了丝弦。古人珍爱古琴,把它称作"雅乐"。唐代之前,弹琴的人一般自己都会制作琴。后来,弹琴的人多了,便有了专业的制琴人,街市上时常有古琴出售。历代名琴有十余种之多,沿用下来的主要有仲尼式、联珠式、落珠式、落霞式、蕉叶式、伏羲式等。</p> <p class="ql-block">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听到吴人烧饭时木柴爆裂的声音,立即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用它来造成琴以后,果然音响极好,由于尾部已被炊火烧焦,于是有"焦尾"琴之称。其女蔡琰(文姬),深受其父教诲,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相传著名琴歌《胡笳十八拍》为其所作。</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琴以梧桐为面、梓木为底的较多。现代琴师大多以老杉木做为上品琴材。梓木硬度介于柴木和软木之间,材质轻而耐朽,木理优美并带光泽;不开裂,不伸缩,刨面光滑,抗腐性较强,因而是制作古琴良材。</p><p class="ql-block">琴,是一种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文化内涵的乐器。琴依凤身形而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人重视古琴的高尚,在制作古琴时有意识地让琴制的长短尺码来象征着天地六合。琴形,通身是韵,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琴面上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p> <p class="ql-block">古代四大名琴:在乐器史上虽然最早出现的是打击和吹奏乐器,但琴素来颇令雅士淑女所钟爱。古琴韵意横生,斫琴考究。齐桓公"号钟"、楚庄王"绕梁"、司马相如"绿绮"和蔡邕"焦尾"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琴。故古人把琴称为瑶琴、绿绮、焦尾,而现代通称为古琴、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重温一下流传千古的古琴美谈,伯牙与《高山》、《流水》,相传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乘船途经汉阳江口,忽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一时,雨过天晴,伯牙鼓琴消遣。隐士钟子期闻音赞叹,伯牙抚琴志在高山,子期称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伯牙抚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说:"美哉,荡荡乎若江河"。伯牙喜遇知音,与其结为挚友,相约次年再晤。届时,子期病故,伯牙失知音,十分悲痛,于是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赞颂其事,在汉阳龟山西麓筑馆纪念,称为琴台。</p><p class="ql-block">西汉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年轻时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期间,弹了一首动人的琴曲。卓府千金、新寡居家的卓文君闻音倾倒,不顾一切,与司马相如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生活。卓王孙施加压力也不能阻挡,最终承认了这门婚姻。传说,司马相如当时弹唱了《凤求凰》,向卓文君倾吐了真挚爱情。</p> <p class="ql-block">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四十岁被害。临刑前,他看看太阳的影子,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即索琴一张,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终他说:"……《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情。</p><p class="ql-block">《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东汉时因此曲在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流传较广,故名。全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分,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此曲由《聂政刺韩王曲》发展而成。《聂政刺韩王曲》讲述战国时期一名造剑工匠无辜地被韩王杀害,其子聂政决心报仇,初入韩宫谋刺失败,后逃入深山学琴十年,练成绝技回到韩国,终于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韩王,报杀父之仇,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成为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古琴之音传太空</p><p class="ql-block">伯牙创作的《高山》、《流水》两首琴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朱权编辑出版的《神奇秘谱》。《流水》一曲,由于成都青城山的道士张孔山添加象征水流的七十二滚拂,从而更使其成为琴曲中的经典之作。1977年8月20日,美国国家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试图向地外文明传达地球人类信息,飞船上有一张能保存十亿年之久的镀金唱片,其中有唯一的一首中国乐曲,就是苏州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古琴曲《流水》,被载入太空去寻找宇宙之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把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十弦古琴</p> <p class="ql-block">近300年来,广陵琴派之所以一脉相承而绵延不绝,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琴人善于博采各派之长,并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终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一枝独秀。广陵琴派先后著有琴谱24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这五部琴谱。流传至今的代表性曲目有《樵歌》、《渔歌》、《佩兰》、《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龙翔操》、《流水》、《白雪》、《风雷》、《山居吟》、《昭君》等。</p> <p class="ql-block">清初广陵古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顺治年间以徐常遇为代表的一代琴人,他们广收弟子,著书立书,创立了广陵琴派。徐常遇之子徐祜、徐祎精通古琴艺术,曾赴北京演奏,名震京城,被誉为"江南二徐";徐氏父子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是广陵琴派最早的琴谱。</p><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后,广陵古琴名家辈出,琴谱纷呈。康熙年间,徐祺编著了《五知斋琴谱》,为广陵派琴人乃至整个琴界所推崇。乾隆、嘉庆年间,广陵派古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主要人物吴灯在徐常遇琴学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最终奠定了广陵派"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至晚清,赵逸峰、王小梅、丁玉田等一批人均以琴艺超群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广陵派琴家精研琴艺,传授弟子,继承和发展广陵琴学。1912年,孙绍陶与同好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一起创建了广陵琴社,孙绍陶担任首位社长,社址在今史公祠梅花岭下。他们继承广陵琴派艺术传统,切磋琴艺,弘扬琴学,培养了一批新秀,为广陵派古琴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琴"白雪":制琴木材为泡桐,背面刻有文字。据背面文字记载,该古琴是当时龚一、成公亮、张弓、刘毓蓁、戈弘、田步高、卢玉平等人赠予高洁先生的,并写着"竹因有节姿方秀人到无求品自高",落款为扬州著名书画家"海陵道人"许从慎。2014年6月高洁先生转赠给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减字琴谱《白石道人歌曲》。</p><p class="ql-block">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同声琴谱》。</p><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琴史》。</p><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琴论专著《太音大全集》。</p><p class="ql-block">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琴书大全》。</p><p class="ql-block">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鸿篇巨制《溪山琴况》。</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琴学研究刊物《今虞琴刊》。</p><p class="ql-block">历代最有名的琴家:</p><p class="ql-block">孔子:春秋琴师</p><p class="ql-block">伯牙:先秦琴师</p><p class="ql-block">蔡邕、蔡琰:汉代琴家</p><p class="ql-block">嵇康:魏末琴家</p><p class="ql-block">阮籍:魏晋名仕</p><p class="ql-block">董庭兰:盛唐琴师</p><p class="ql-block">郭楚望:南宋琴家</p><p class="ql-block">严徵:明末琴家</p><p class="ql-block">徐上瀛:明末琴家</p> <p class="ql-block">广陵派古琴艺术在中国琴坛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广陵派古琴活动一度中断。1980年扬州恢复古琴活动时,已无一张能弹之琴。古琴名家广陵琴社重要创建人胡滋甫之子胡斗东,与琴坛好友一起修复古琴十张,教授有志青年,终使濒临绝响的广陵琴艺重现于当代。1984年广陵琴社终于正式恢复,广陵派古琴重新奏响。1985年,全国第三次古琴打谱会在扬州召开。1999年"回眸与展望"古琴艺术研讨会暨张子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扬州举行。2010年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举办了胡若思旧藏古琴名家演奏会,进一步扩大了广陵琴派的影响。2012年是广陵琴社建社100周年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国内古琴界大师云集,共同见证了广陵琴社建社100周年。2013年11月7日是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之日,广陵琴社与泰州古乐队联合,举办了"广陵古琴、泰州古乐音乐会",宣传广陵派古琴艺术。</p><p class="ql-block">中国古琴艺术,是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古琴艺术的一大流派广陵派古琴艺术,也逐渐走向世界。广陵琴派名家大师,纷纷登上世界音乐的殿堂,演奏广陵琴曲,传播广陵古琴艺术。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中国古琴艺术也深深地为外国人所接受、所欣赏,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合作。</p> <p class="ql-block">我与古琴还是有缘,因为第一次去没有看到古琴授课,几天后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学生们刚刚下课离开,老师也准备回家了,我上前向老师请教几个问题,老师看到我喜欢,就坐下来为我们几个观众弹了一首《高山流水》</p><p class="ql-block">这位老师在扬州也是资深古琴弹奏人,由名师指导。</p><p class="ql-block">老师用心的弹,我静静的听 ,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老师一双灵巧的双手游走在琴弦上,古琴声音浑厚,穿透时空,带着我们倘佯在高山流水之间,人世间就是那么奇妙,我与老师一见面就似曾相识,一见如故 ,而且那么有缘分,很多人来这里都未曾有我这般幸运,一曲《高山流水》他乡遇知音。</p> <p class="ql-block">又过了几日,是琴社学员学习表演的日子,我又如约而来 ,学员们一个个表演,老师亲自为大家调音 ,她们即是师生又是益友,看的出关系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古韵古风的学者,认真弹奏。</p> <p class="ql-block">老师为每个学员录像,用以帮助她们纠正演奏技巧,非常敬业。</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给拍的合影,最后一张有老师的合影也是我用老师的手机拍的,遗憾的漏掉了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申遗"成功以后,广陵琴派和中国古琴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p>